让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huangyan发起了2020-11-25
0
回复
17
浏览

让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  黄燕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生活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就有怎样的色彩。语文博大精深,件件文学作品如朵朵奇葩,绽放在语文课堂之上,同学们如涉足花海中,探胜求知。因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合理科学把握教材,细致娴熟驾驭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认为:“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而教师的引导之术、学生饕餮吮吸知识之法都贵在“问”,如果师生都能在“问”字上下功夫,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也许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首先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要使学生明白“有时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中的一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辩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知水平当然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歧义,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符合文章的立意,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何况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

现代教学提倡高效课堂,而一些教师误认为“高效”就是一堂课用时少、容量大就称之为“高效”,其实真正的“高效”是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质疑精神、创新精神等,并能以点置面,迁引他们的学习方向,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但我们的一些老师,课堂上为了赶任务,理应“慢慢走、欣赏啊”的阅读过程变成了步履匆匆的直奔目标的急行军,我们看到,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发表见解,不过是几分钟的事,可是,这样貌似快捷高效的课堂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因为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对话”教学,只是教师越俎代庖行为的变相呈现: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文章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提前揭破了谜底,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的索然寡味……,这些现象违背了高效课堂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忧患。因而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有时要保持适度的“缄默”,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宽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探索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注重课内外链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

    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传统文化、地域风情、社会生活等都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在这个喧嚣忙乱的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迎面吹来。

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中像杜甫、李白、范仲淹、李煜、苏轼、李清照等这样的诗词大家的作品收录的不止一篇,而对他们的学习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篇的识记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诗人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探究,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在学习人教版九上词五首时(《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过去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如梦令》与《武陵春》放在一起记背,在记背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是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会有如此大的区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就顺水推舟,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词风的不同,与她的生平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早有成就,而且代表了词的一个流派,咱们不妨拿李清照的这三首词与其他四首词作一比较分类,看有何异同?于是同学们分组合作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李清照的这三首词与《望江南》同属一类范畴的词,而其它三首又是另一种词风。”“这两类词相同点是每首词都是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少用典故,有韵脚,有些词有叠字出现。”“不同之处是前一类词中人物都是女子,都刻画了她们细腻的情感,如哀伤、惆怅、喜悦等,多依附一些词语传达自己的感情,如花、水、舟、梦、楼等词,词语清新秀丽。”“后三首词豪迈、阔大,有大丈夫的气度,人物都是一些英雄豪杰。”……此时,我点拨说:“宋词是继唐诗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朵奇葩,刚才大家分析的这两类词分别代表着宋词的两大流派,一类是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另一类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而李清照的词又以南渡为界,词风有着很大不同,古人有‘诗庄词媚’的说法,‘词媚’就指的是婉约词。有人说宋词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美得足以让人沉醉,词的美在于那杏花雨、秦楼月间纤丽的精致,杨柳岸、长亭道上淡淡的忧伤,古道旁、沙场地中金戈铁马豪气的飞扬……她有许多许多人物、故事、作品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感受。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利用星期日查阅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进行研究。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的成果十分可喜:有李清照生平研究、词作风格研究;有花间派与婉约派异同的研究;有词牌名代表不同音律的研究;有苏轼的生平研究;有南唐后主李煜对宋词发展的贡献的研究;有为什么唐诗会发展到宋词的研究等等。虽然学生所探究的文字内容都不长,但这些精彩纷呈的独特感受,令人啧啧称赞。

一位名人曾说,一本书放在学生手中,知识会变成空气,人人得而呼吸;一本书放在学生手中,知识会变成甘霖,处处得以润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潜质是无限的,只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定会绽放智慧的火花。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