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黄燕
创新的能力是指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形象、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能力。此能力主要表现在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独树一帜,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作文是创造性劳动,创新能力是这种劳动的核心。通过该能力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个性,提高语文素质。
作文创新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立意创新
清人王夫人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的
重要,因为主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新颖别致的立意,可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立意创新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正向立意创新,即着重从肯定、赞成、歌颂、赞美的度立意
讴歌真、善、美,谱写时代的主旋律。正向立意创新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深刻独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逆向立意创新,即“反弹琵琶”,着重从否定、怀疑、贬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丑、恶或揭示问题的另一方面。当然,正如并非所有的正定理都有逆向立意,逆向立意创新一定要符合真理,切忌“乱弹琵琶”。
3.多角度立意创新,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多角度立意,关键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材料,找准材料从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去粗取精,去浅求深,从而“立”出独特的新“意”来。
此外,还有横向立意、纵向立意,辩证立意,都可创造出不同的新意“意”来。
立意创新不只是方法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需要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认识,能够高屋建瓴,从时代的、历史的、哲理的、人生的高度看问题,独辟蹊径,曲径通幽,这样的立意创新才最有价值。
二、选材创新
“意”是方章的“灵魂”,村料是方章的“血肉”、“着意原资妙选
材”,文章的立意要靠材料来支撑。新鲜的材料能更形象地再现五光十色的社会,诠释异彩纷呈的人生,收“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之奇效。选材创新的方法可概括为“豪夺巧取”,即占有材料要多,选取材料要巧。具体方法大致如下:第一,“吐故纳新”。选材时舍去陈旧的,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选用一般人熟视而忽视的材料,如鲁迅《社戏》中之选“偷豆”。第二,“推陈出新”。巧取角度,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同样能写出新意来,如朱自清从背部选材著《背影》。第三,以少胜多。选材在精而不在多,故宜少而精。第四,以小见大。选材时要深悟“滴水见太阳”之理,选取些须小事,折射大千世界。
布局即结构,它好似文章的“骨骼”,是“灵魂”和“血肉”的依附。同样的内容,结构不同,效果迥异,正如石墨与金刚,同为碳原子组成,只是结构方式不同罢了。文章的结构包括怎样开头、结尾、过渡、伏笔、照应、悬念、详略等。“文似看山不喜平”,方章布局的创新,应在“不平”上下功夫,即要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高山起伏逶迤,眼见得“山穷水复疑无路”,笔锋陡转,却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别有洞天。要使文势有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布局创新方法很多,如对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旧瓶装新酒等,写作时不拘一格,适时而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作文也如此,“言之无文,行
而不远”(孔子语)。语言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结的前提下,“惟陈言之务去”(韩愈语),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创新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收集、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二,学习、借鉴阅读中的精彩语句;第三,巧用修辞,为语言增色。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力所在,怎样才能使自已的作文常“新”呢?
1.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文章的新
来于生活的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热爱生活、亲近生活、投入生活,凝神细听时代的足音,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触摸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写出新“文”来。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独立思考,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2.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博览,既可积极累材,弥补个人生活的不足,又可积累词汇,增强语感,还可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3.提高修养,“学做真人”(陶行知语)。文如其人,要学作文,应先学做人,学做一个人格健全的“真人”。要不断提高自已的思想、道德、情感修养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世态,面对风去变幻的时代,不为物欲所困,不为流言所感,“我自岿然不动”。在此前提下,才有创新的可能,不然就只能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或一叶蔽目,不见森林。
当然,作文创新还在一个“真”字上,不可无病呻吟,刻意求新,故作惊人之笔,以哗众取宠。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只要我们细观察,善思考,独县慧眼,便会文思如泉,佳作迭出。
作文之树常青,因为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