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风生水起,愈演愈烈。语文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思想也空前活跃。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困惑着,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到底如何教?近段时间看了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厚江的专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让我茅塞顿开,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语文教师殷切的期盼语文本色回归课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被魔化。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许多学生学习只为了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情趣的学科,现在变得索然无味;语文本来是最应该让人陶醉的学科,现在变得让人讨厌;语文,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也只剩下考试。我们悲哀地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严重变形了,语文彻底魔化了!
语文教学被同化。当前,很多学校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克服了对大纲把握不准,对教材理解深度不一等不足。集体备课使教师们在大纲、教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疑点、难点等问题上统一认识。从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优势得到有力的释放,尤对青年教师的启发、帮助作用尤为突出。但是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所有的教案千篇一律,连文章的问题设置都一模一样,更不可思议的是答案都高度统一。这样语文老师就充当了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从教参书上搬到学生的课本上。久而久之,许多语文老师对集体备课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不再静下心来钻研文本了,因为有现成的教案和课件在眼前放着,连教案也不会写了,拿到一篇新文章,连教学思路也不会设计了!久而久之,语文老师还是语文老师吗?
语文教学形式化。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许多青年教师执教公开课时不是东拼西凑找课件,就是变着法子找新招儿。不在文本上花功夫,不在教学内容上花功夫,结果把课堂打扮的花枝招展珠光宝气,但是内容却很苍白。大家热衷的是形式,课件越做越漂亮,学生的收获却越来越少。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看不见了,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似乎成了点缀!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越来越迷茫,我们应该理性的思考,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叶圣陶老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对语文本色教学的一些粗劣的看法。
一、精准定位文本特征
对于学生而言,教材里的文本是他们学习的重要载体。文本的体例是不同的,如果将文体意识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失去了方向。为此,抓住文本的特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立足文本特征是所有课文教学的出发点,这是决定教学效益的重大因素,不可怠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不同文本,开展一些文体常识介绍,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认识,从而为文本教学打下基础。例如,我在教郑也夫的《细菌的启示》为例,我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我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梳理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顺序。同时引导学生聚焦于文本说明性语言,从相关语言中品味这种文体的艺术魅力。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活力,没有张力,刻板僵化,不能激发兴趣。问题要么过碎,要么过于简单,要么难度过高,要么偏离文本。一名老师在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时,这样设置导语。同学们,白求恩多大了?是哪个国家的共产党员?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生无缝对接的回答让老师很满意!但是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优秀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解读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在问题设置方面宁鸿斌老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有一个非常典型而精彩的问题设置。他让同学们用一个动词概括文章的情节。学生说出了许多不同的动词,然后一一排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骗字最好。再讨论哪些人物之间有骗与被骗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多人被骗,但孩子没有被骗呢?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成功地引导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中,孩子的阅读能力被挖掘出来!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用准解读文本的方法
1、潜心默读
宋代学者朱熹的《读书诀》“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说的就是默读。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书面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用处。默读时,文字信息不必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所以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默读能促进思考。由于默读速度由读者自己控制,这就有利于读者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回过去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现在的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已经不解读文本了。一切的问题设置都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来自于现成的课件和各种资料。真正的文本理解,是要让学生理解文本。默读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方法。还有很多语文教师上课时喜欢让学生齐读,或者配音诵读。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上课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往往太少,学生读书时教师不停的讲话干扰,这样无法让学生沉下心来默读文本。面对老师设置的问题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长期如此,这种快餐式阅读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作用,造成考场上阅读理解大量丢分。在教学工作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默读:首先,留足时间。根据文章的篇幅长短,给学生充足的默读时间,让学生真正投入进去,潜心阅读。 其次,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老师指导学生默读时一定要沉下心来,精心研读文本,找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自己的读书心得及时写下来。
2、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读书时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时运用圈点批注能够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要求学生预习时圈点出优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批注。遇到的问题及时批注出来,为研读文本打好基础。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于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3、分析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得分普遍较低。原因是学生的回答没有要点意识。回答了许多,但不得要领。丢分的原因是学生缺少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没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归纳是语文阅读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文而异的进行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的训练。
重视语文常识积累
语文常识的积累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没有正确认识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造成很多学生分辨不清各种词性,更不要说句子成分了。其实阅读教学中离不开语文知识,写作教学中也离不开语文知识,古诗欣赏更需要语文知识。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累语法知识,词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各种文体特点等等,为阅读教学夯实基础。
经典诗词的积累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孔子日:“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词,多积累诗词,能为今后的谈吐、写作打下基础。一首《锄禾》,虽寥寥数语,但爱惜粮食的朴素道理跃然纸上。美妙的古诗词,潜移默化的滋养我们的美德。经典古诗词是奋发向上的催化剂、滋润心灵的及时雨。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诗词,让学生进行记忆和积累;学到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时,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例如,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写《忆家乡》,还有一名学生写了一首《忆童年》,“童年好,回忆绕心田,旧时欢笑萦耳畔,能不忆童年?”惊诧于学生的才华横溢的同时,也深深被古典诗词的魅力所折服。
阅读技巧的积累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丢分最多的一块,更是语文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很多语文教师经常感慨:“一直紧抓阅读训练,阅读方法也没少讲,为何收效甚微?”记叙文阅读的题型千变万化,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老师有必要系统的把阅读技巧给学生整理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考场上能够节约时间,从容答题!当然,学生也要在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进行丰富的积累,积累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积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语文教学是一个宽泛的课题,正如黄厚江老师说的,“语文没有什么新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相信我们语文老师只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一定会让语文课重新释放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