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开放心灵,培养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作文教学要重视人本,张杨“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其表现为对人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就会苍白空虚。
但是,现在这种精神被忽视,被淡漠了。阅读我们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人文精神和意识的失落。在学生的做作文中,我们很少发现视野开阔,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其文中更缺乏对“人”的思考与探索,所选之材极为狭窄,休闲气过重,内容空乏,情景不谐,思想单薄,缺乏激情和生命力,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新语文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因而,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的意义不言而喻。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开放学生心灵,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前台去关心“人”的思考,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让
生活去陶冶人,把“人”融入文,让“文”包蕴人。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
社会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作文应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因此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敞开大门,让学生积极投身生活,投身自然,接触社会,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热爱自然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愫,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教学中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评论大众话题……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的精妙。这样,学生就能从生活中打捞出湿漉漉的作文素材,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我们才能让学生的心和时代跳动连在一起,作文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浩然正气
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之说,它强调做文和做人的水乳交融的关系。的确,文章应是作者性灵的自然流露,正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样,文章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许多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消失,人生目标的散漫主义使许多学生虚以度日,碌碌无为,因此要重塑他们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老师应用美好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其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抚摸、沐浴、滋润。要鼓励他们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让他们作文过程成为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对于他们作文中个性的思维火花要尊重、鼓励,充分肯定,敬畏每一个生命的真切体验。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培养情感丰富、思想活跃、境界高尚的学生的人文学科。
三、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吸收人文精华
阅读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因而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好读书,读好书,显得尤其重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是的,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融汇了百态万象,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宝藏,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输送着滋润心灵的营养。打开书,与大师对话,就如同进入了人类的家园。在其中我们沐浴和谐的清风,呼吸洁净的空气,仰望巍巍高山,远眺浩瀚大海,耳畔响起的是历史的足音,眼前展现的是真、善、美的境界。……读《论语》,我们能聆听到先哲的教诲,体味出做人、做学的道理。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们感受到民族与人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读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我们会景仰思想者那不屈的头颅,执着的
洗礼和滋养下,学生的心灵会变得更真诚、更纯洁、更美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涉猎多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新课标中特提及了阅读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充分说明学生博览群书的必要。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在教给学生必要的“章法”以外,务必要教会学生“以吾笔写吾心”,以“文本”载“人本”,把写作提到生命层面,让作文渗透出“我”关于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真挚理念与情感,只有这样,新课标语文理念才能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