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后心得
朱桂枝发起了2020-11-26
0
回复
9
浏览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住多为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变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范例三初二学生已基本熟悉了鲁迅的写作风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思想准备,所以学习中虽然还是有些说法一时难于理解,不过因为在思想上有了认识,总体来说,在教师的指点下还是能读懂本文。笔者教过此文数次,面对的学生程度也有较大区别,所以根据课堂还能大致把握难易比例,每次教学根据课堂情况都要做一些调整。另外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我觉得在不回避对文章主题──爱国思想的把握外,可以有选择地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得出结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