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卷四十二评此诗云:“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当时,陆游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因罢官被迫返回家乡的陆游内心愤懑,但当他看到家乡淳朴自然的乡村农民生活时,他对自己被贬之后的生活又重燃了一丝希望,也对自己终于能够真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感到些许庆幸,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纪游抒情诗《游山西村》。这首七言律诗在描写乡村秀丽风光,歌颂淳美风俗的同时,也是在借纪游抒发自身情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放翁在壮志难酬处境下对人际社交新模式的急切寻求。
一、搭建桥梁,开启诗性阅读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距今年代久远,因此学生去理解诗人所作诗歌背后的意蕴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感悟诗歌所传达的情感的能力,教师应带领学生回归“诗性阅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情感的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回归‘诗性阅读’体现在教学上是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对诗歌形式、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在对语言和意象的重新感悟理解中,悟出诗人本身的思想感情或者找出能够触发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的敏感点,从而与诗人产生精神共鸣。为达到诗性阅读的目的,此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激发学生生命情感体悟,点燃学生探寻语言和意象的热情。
在正常教学环节中,可以围绕诗人“闲—不闲—闲”展开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赏析作者首联和颈联所表述的闲适之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意象进行画面想象,学生通过揣摩所选意象,体悟诗人做客山西村时的心情。这首诗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收之年农村活力盎然、生机勃勃之图。表明尽管农家用来招待宾客的美酒不如在官场上所饮之酒醇厚,但其待客热情四溢,为诗人内心注入一股甘泉;颈联则勾勒出一幅淳朴的农村风俗画卷,不难体味出诗人对家乡及乡民的热爱。
又如在欣赏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可以选择相似诗句“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进行比较,两者皆是写景,可其表述方式与传递的思想情感却存在个别差异。比较看来前者“疑”字隐含悬念之感,扑朔迷离;后者“渐”字平铺直叙,通篇下来平平无奇,毫无跌宕之感。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在感情表达上的区别。这样为学生体悟诗人初级情感"惊喜"搭建了台阶,接下来继续引领学生踏往更高的情感台阶,即引领学生去体会"又"字得来不易,理清诗人情感的一波三折。这样的比较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然生成思维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志趣意向的,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触发读者的根本所在。诗歌的温度要用心去体会,要让学生用心去碰撞诗歌的灵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着重设计朗读体验活动,通过体验朗读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逐渐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我们进行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朗读设计时,可以这样来进行朗读设计:“疑”字最好要轻声朗读,拉长它的声调,表现和突出诗人的一种怀疑、担忧以及不确定;“又”字最好重读,表现诗人此时心情的紧张与迫切,同时夹杂一丝丝的试探;“一村”两字则要紧跟其后而上,加快语速,这样可以更好传达和突出诗人初次见到“又一村”的欢喜。这样的朗读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二、多元思维,鉴赏诗歌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古代诗词提出的阶段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游山西村》通过反复诵读可发现其音乐美、图画美、炼字美和情感美。
古代诗词的音乐美体现在声调的平仄、停顿的节奏、音节的押韵等方面。《游山西村》全诗的平仄规律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教师可以对平仄声调适当说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体悟这首诗歌的平仄声调交替之美,切忌过于精深晦涩,注意让每个学生明白古今音调变化。学生在诵读时的停顿可以根据字词的含义来变化,也可以利用逻辑停顿来划分诵读的节奏。如:莫笑/农家/腊酒/浑,箫鼓/追随/春社/近。关于这首诗中押韵的字有“浑”、“豚”、“村”、“存”、“门”。其韵母为“un”或者与“un”相近。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活动时候也应该多提醒班级学生“律诗”押韵的格式:首句的字可以全押韵也可不押韵,但是对偶句中最末尾的两个字必须要押韵,并且最好是带有平声韵的字。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很注重形象的描绘,一首诗往往也是一幅图画。在本次诗歌想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指导,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再造想象,将一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与人物转化为自己再造想象的优美画面。在《游山西村》中,陆游文字所想要描绘的乡村画面其实是一幅乡村生机盎然的图景,教师可通过图景的“再现”和“描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境。除音乐和图画美之外,这首诗文字也颇具提炼之美。如尾联中“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扣”字形象生动,即含有动作美,又透露出节奏乐感之美。此外,这首诗的情感表述别具一格,粗看是写景,实则是抒发自身所感所悟。如颈联表达诗人在“国破”之际的悲叹重,看到当地的民风尚存,内心深处无比欣慰的思想感受。
三、深度学习,挖掘文本厚度
诗歌深度探寻与学生的深度学习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培养感知文本厚度的能力;另一方面,文本或诗歌本身的厚度可以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激情。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其进行迁移的学习,即学习者能够充分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正确认识和了解新的思想,以及既有的事实,并且能够将它们融入自己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努力辨析新知识和自己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过大量探索与思考去寻求这两者间的关联,并且能够把自己既有的知识从现在迁移到一个新的认识环境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整体感知,统筹设计,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培养深度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感悟文本厚度的能力。
在赏析《游山西村》主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进行综合探究学习。例如,从尾联提到的“闲”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被罢官在家是真正意义上的闲吗?”,继而启发学生领悟“若许闲”背后真正的含义:不许闲。从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设计活动,如在“不▁闲”的空格处填写一字,并结合课文及学过的陆游爱国诗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去探究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看法。一开始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停留在“不甘闲、不愿闲、不想闲”等层面,很明显这是从诗人爱国情感强烈层面进行的解读。在引导学生讨论后,学生或许会进一步考虑到国家时局层面,从而解读出诗人的“闲”是迫于无奈。相较于前者的解读,学生的思考虽有进步,但是仍然不够深入。接着,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比较阅读诗人同时期作品《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颔联与尾联,比较得出诗人“不会闲”。
综上所述,品析《游山西村》背后的温度与厚度,最主要就是要调动学生对陆游其人及他的爱国诗的知识库存,以诗解诗来解读陆游《游山西村》背后的深层情感。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温度和厚度, 离不开学生在理解之上情之所至的朗读,以及随着深入阅读逐步加深的所思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