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心得
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我的对语文课的认识有了新高度的认识与看法,在品读中感叹王教授评课之精妙,在感叹之余回味语文教学的探索道路之长远。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 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我知道有的教师就是由于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因而能够多次展示公开课。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从书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来看,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名师都出现教学内容偏差的现象。
二、上好一堂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还是要求我们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还要上成语文课,不能“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较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语文知识是潜移默化形成学生认为素养的重要工具,不能只为考试而讲解,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方向。较高标准是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这个较高标准就提到了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即有效教学的问题。显然有效教学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目的是看两个关联: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场面最热闹的,但一定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能够学有所获的;同样,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花哨的,但一定是最符合教学内容,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中,由于我们过分重视方法的“先进”,过多的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评课,造成了教学方法的表演化,过分的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没有考虑思维是活跃了,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也就是学习效果的问题。
今后,我将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心得
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我的对语文课的认识有了新高度的认识与看法,在品读中感叹王教授评课之精妙,在感叹之余回味语文教学的探索道路之长远。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 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我知道有的教师就是由于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因而能够多次展示公开课。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从书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来看,相当多的教师甚至名师都出现教学内容偏差的现象。
二、上好一堂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还是要求我们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语文课还要上成语文课,不能“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较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语文知识是潜移默化形成学生认为素养的重要工具,不能只为考试而讲解,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方向。较高标准是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这个较高标准就提到了目前非常关注的问题,即有效教学的问题。显然有效教学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目的是看两个关联: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一堂好课不一定是场面最热闹的,但一定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能够学有所获的;同样,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花哨的,但一定是最符合教学内容,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中,由于我们过分重视方法的“先进”,过多的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评课,造成了教学方法的表演化,过分的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没有考虑思维是活跃了,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也就是学习效果的问题。
今后,我将自觉地将所学来的知识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当中去。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止的,我还要继续去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