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王卫军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重点让我们学会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
观课。
在书中,王教授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评议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
鼓》。因为他认为郑老师的课是真正的好课。
郑老师课的流程像一湾叮叮咚咚的呈喇叭型的溪流。起点处学生对课文缺乏感觉,给人以此股溪流细小之感,可在郑老师的点拔下,越往下,流量越大,奏出的乐曲越动听。
郑老师的揭题,没有故作高深、花里胡哨的导语,没有苦心积虑、
哗众取宠的设计。一句“你们是怎样预习的”,是那样的实实在在。在这实实在在的的提问中,老师大致了解了学生的学情,为下面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为“学生随着老师走”而非“老师牵着学生走”打下了基础。
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关键处,是该出手时就
出手。比如当学生自由朗读了课文后,说不出新的感受即没有把关注
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这是一种架空的、没有站在文本上,没有通过
语言文字来谈的感受。这时郑老师说“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更强烈一些,而有的句子就不那么明显。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结果学生各自圈出“感觉强烈”的句子纷纷诉说自己独特的感觉。
在学生充分畅谈了自己的感觉之后郑老师又将教学推向纵深
处,“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当学生觉得有些难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
降低要求:“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交谈热烈。在此过程中,郑老师只是顺势而下,依学情而导,充分利用
学生的思考结果。当学生的思考或回答不能到位时,老师不是冒然地急于告诉学生,而是转向同学间的相互触发,转向细腻而又到位的引导,对于学生没有发现的地方或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郑老师点到为止,只是让学生先有个初步的感觉。而非拔苗助长,把自己的理解硬塞给学生。
最后,郑老师在学生感觉到这种热烈奔放、轰轰烈烈的雄健之风、
原始的野气和句式、词语的特征之后,引向,这样的感情与这样的表达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将原先的两个环节合二为一,推向高潮,这也是教学流程的终端。
纵观郑老师的课堂,没有激动人心的煸情的导语,有的只是娓娓
道来。可不同的学生都在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的获得,是他们自己能获得的,是他
们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对于起点处的学
生与终点处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上还是知识的习得上,都向前跨了一大步。
对照王荣生教授好课的标准——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郑老师的课无疑是一节理想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