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本来是给人美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因为考试却成为了一种负担。老师们给学生讲得非常尽心,为了在考试中让学生尽可能拿到分数,于是从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上给学生整理了一二十道甚至更多的题让学生去背。其结果很多学生其实是完不成任务的,老师也会因为提问时不会而生气。但是不背又担心考试出到没有见过的题而失分。这种两难的境地该如何解决?
知作者 知背景 知写法 知主旨 足矣!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我认为:让孩子背记古诗词,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读背一些古诗词,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二、记忆是人类储存知识和经验的宝库,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记忆力强的孩子,学习能力相对都较强。因此,强化记忆力的培养,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茅盾先生能把整部《红楼梦》背下来,大家除了惊叹之外,应该明白这和茅盾先生从小用心地去记忆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背《红楼梦》训练了他的记忆力。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顶峰。从小背诵有利于孩子的记忆力发展。用零碎时间读背一些古诗词,你会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