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宏 |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提质增效
原创 铁塔语文学刊 铁塔语文学刊 2022-03-11 21:59
名师简介
正高级教师。1990年7月至2002年9月,在郑州一中任语文教师。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青年语文教师;1998年获“全国省会城市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教师。
2002年10月至今,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参加了省教研室高初中教辅的编写工作、中招命题高中会考命题工作、有关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考察、全省示范性高中的综合评估工作等。
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2022年3月7日下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丁亚宏老师应河南大学文学院邀请在文学院一楼举办了一场以“‘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提质增效”为主题的精彩讲座,文学院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聆听了讲座。
丁亚宏老师首先重提“双减”政策,指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要在作业布置方面做到“减量”“提质”,通过“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自我追问精选作业,并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提质增效”的基本路径。
1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找准教学重难点
丁亚宏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教师应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立德树人,应该与语文方法、能力融为一体,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此外,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确定重难点时,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纲领性作用,积极研读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基础,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及其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基于此,丁亚宏老师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交流,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以及阅读和鉴赏能力。
2
重视情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丁亚宏老师说到,建立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有亲历性、主动性、体验性、完整性的参与,这是培养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一点也是经专家论证研究过的科学方法。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目前考试中客观存在着情境设置的相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只针对作品而忽视情境的教学在当前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教师应关注情境设置的三个层次:
1.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此处丁亚宏老师提醒我们应注意情境设置不等于情境导入,而是要从教学导入环节走向整体的、综合的学习任务,让课堂成为一整个主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围绕任务设置或文本阅读来展开相应的语文活动。
2.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的关联。
3.将学科知识结构化转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关于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丁老师指出不仅要展现学生的基本素养,还要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自然而不为难地入情入境,因此情境设置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解决真实问题,进行真实阅读和真实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沉浸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未来,情境教学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境教学。
3
关注单元导语,理解知识体系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元”的特点,目的就是试图引导教师通过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达成一种人文主题的教育。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精心选文,合理安排的,那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编排在一起,我们通过这个单元要教会学生什么呢?
丁亚宏老师指明,教师不必费尽心思到处找,其实,教学的重难点就在单元导语中。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此单元的导语共两段:第一段蕴含人文主题,教材编者希望教师们通过课文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不易做到、做好;第二段则包含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等语文要素,是教师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重难点和知识体系。这一单元文有《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四篇课文,第一眼望去,其安排似乎无迹可寻,有议论性、写人记叙类、记事记叙类文章。那么,把这些不同文体的文章编排在一起,教材编者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就在单元导语,编者意图让教师带领学生继续学习默读,并且学会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理清作者的思路,提高语文能力。如何理清?通过勾画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划分段落层次。
教学的重难点皆藏在单元导语中,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梳理、去发现。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单元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只能学到一部分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单元的内结构和外结构。丁老师还特别指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但并不代表它们是割裂的、毫无关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贴标签式的立德树人,要把人文主题和语文方法、能力融为一体。
4
精准分析学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丁亚宏老师在讲座中,强调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准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需要制定教学目标。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时刻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正视学生的自身需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做好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制定通过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课堂中分析学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生成。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捕捉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即时性困惑,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完成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后分析学情,可以及时查漏补缺、有效提升课堂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后的书面练习、读书情况、收集资料等作业的完成质量,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等。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课后学情的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丁老师向大家展示了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问题,并提出学情的分析要一步步深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断地走向学生、走进学生、走入学生,认真分析学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讲座后,丁亚宏老师强调,“语文”同样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语文老师独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杜绝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并引发学生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