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惰性思维?
高瑞玲发起了话题2019-11-29
24
回复
175
浏览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认为语文是国语,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为此,在语文学科中投入的精力相比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少,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不用刻意学习语文一样可以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在语文学习上也就形成了惰性思维。这一想法的产生和教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将语文讲学进行成了一种“表演秀”,甚至严重的是一种“和尚念经”,学生疲于听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

所有回复
  • 霍素贞 2019-11-29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胡朝霞 2019-11-29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许多时候,我在教读文本时会不自觉地越俎代庖。因为担心学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也因为片面地认为只有讲全讲透,学生才能听得懂,才是对学生负责任,所以就容易出现教师全权包办文本解读的现象。看上去教学任务也许完成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体验却被取代了,思维积极性被禁锢了。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徐鸽 2019-11-29

    语文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因此,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引领学生上课时要主动思考;其次要拓展文学作品的阅读,增强文化实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文学的魅力。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尤春芳 2019-11-29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进步基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要想改掉学生学习的惰性,就要首先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讲读课文的时候要讲解写作背景,这样让孩子对这篇文章充满兴趣,对文章内容保持好奇心,这样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其次,营造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对语文充满兴趣,诱发学习兴趣。最后,让学习学会质疑,要对课本内容,作者的观点,老师的讲解提出独特的见解。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huangyan 2019-12-01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去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一现象大范围出现。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由于知识内容繁多,造成课堂老师的授课如“急行军”——满堂灌入知识给学生,整个课堂没有问题的设置,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没有思考、消化的空间,惰性就此滋生;2.由于老师总是带着“课堂失落意识”看待学生,总是认为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具体,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剥夺了他们的发言权,成了师问师答的专属课堂;3.课堂上老师没有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造成老师课堂抛出的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以上的课堂情况,我们应该1.课下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设置有效的课堂环节;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中进入文本,学会思考,更学会辨思;3.老师要调整、把控自我课堂心理情绪和心理状态,成为师、生、文本的“调音师”,让更多的心声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祥地。

    • 王卫军 2019-12-02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强加性思维,变得不再自由,变成了过多的定式思维,使得学生思维凝结产生惰性的思维。教师应在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思维受阻时,帮助他们加强思维操作的自我控制,进行思维合理调节,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从而引导他们探求正确的解题方式。与此同时还要辅助以逆性思维方式,活用教材及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0) 回复
    • 高瑞玲 2020-11-25

      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教师要调整教学设计,上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减少沉闷的满堂灌现象。多让学生参与其中一个比如,进行小组合作,竞赛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学生要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灵活转变思路。让自己快乐主动的学习语文,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比如,对于背书的枯燥无味,可以改变方法采用联想法,谐音法,思维导图法等。

      (0) 回复
    还有-3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徐蓉蓉 2019-12-02

    从教师自身做出改变,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课堂用语,避免碎问碎答,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问答,只有让学生想清楚才能答得充分完备。多多设置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问题,避免无效问题占用学生的宝贵思维空间。多学会激励孩子们,多学会赞美孩子们,赞美要有针对性。坚持下去,定有改变。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廖亚青 2019-12-02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艺术手法教学生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思想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第二、学生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郑素柯 2019-12-02

            我认为造成如今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从小就养成的固定思维。小学就被动第接受知识,老师课堂传授,之后学生背诵记忆,真正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剥夺了。小学时总觉得学生年龄小不会思考;中学后,又觉得学生学习紧张,时间不充裕,于是,慢慢地就养成了“坐享其成”和传统填鸭式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也就被限制“冻结”了。

            尽管当今中学生学习任务重,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还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能够身临其境,会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采用竞赛方式,形成竞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四、多关注后等生的感受,多给他们表现得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而不只让课堂成为优秀生的天地。毕竟,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多开发多种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去钻“教”什么,而应该多思考“怎么教”,让语文学科成为让学生学习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 杨景安 2020-11-25

      是的,中学生中,部分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有的甚至逃课以至辍学。就其原因,是思维惰性长期以来得不到克服而形成的。思维惰性就像恶性病毒一样,严重阻碍着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使思维指导下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偏差,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0) 回复
    还有-4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胡媛媛 2019-12-02

    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教师要调整教学设计,上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减少沉闷的满堂灌现象。多让学生参与其中一个比如,进行小组合作,竞赛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学生要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灵活转变思路。让自己快乐主动的学习语文,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比如,对于背书的枯燥无味,可以改变方法采用联想法,谐音法,思维导图法等。

    还有-4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王锁 2019-12-02

    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