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认为语文是国语,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为此,在语文学科中投入的精力相比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少,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不用刻意学习语文一样可以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在语文学习上也就形成了惰性思维。这一想法的产生和教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将语文讲学进行成了一种“表演秀”,甚至严重的是一种“和尚念经”,学生疲于听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去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一现象大范围出现。我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由于知识内容繁多,造成课堂老师的授课如“急行军”——满堂灌入知识给学生,整个课堂没有问题的设置,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没有思考、消化的空间,惰性就此滋生;2.由于老师总是带着“课堂失落意识”看待学生,总是认为学生回答不全面、不具体,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剥夺了他们的发言权,成了师问师答的专属课堂;3.课堂上老师没有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造成老师课堂抛出的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以上的课堂情况,我们应该1.课下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设置有效的课堂环节;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中进入文本,学会思考,更学会辨思;3.老师要调整、把控自我课堂心理情绪和心理状态,成为师、生、文本的“调音师”,让更多的心声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祥地。
我认为造成如今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从小就养成的固定思维。小学就被动第接受知识,老师课堂传授,之后学生背诵记忆,真正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剥夺了。小学时总觉得学生年龄小不会思考;中学后,又觉得学生学习紧张,时间不充裕,于是,慢慢地就养成了“坐享其成”和传统填鸭式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也就被限制“冻结”了。
尽管当今中学生学习任务重,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还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认为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能够身临其境,会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采用竞赛方式,形成竞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四、多关注后等生的感受,多给他们表现得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语文课堂,而不只让课堂成为优秀生的天地。毕竟,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多开发多种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去钻“教”什么,而应该多思考“怎么教”,让语文学科成为让学生学习的享受,而不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