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究
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词汇渗透 语法渗透
随着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增加了“文化意识”一项目标要求以后,高考试题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明显增加。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以外,还得加强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只有熟悉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
例如:the cat's paw 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之战。十九世纪初 ,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终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后来人们将这一词语比喻“惨遭失败”。接触到 part-time 时,结合“part-time”students 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英、美社会。半工半读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用自己挣的钱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只是不愿意依赖父母,而想自立,才选择半工半读这条路的。在美国“自立”被誉为是一种美德,它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再如学习 peasant 农民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时,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 peasant 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真正的农民在西方称为 farmer。中国夫妻在介绍对方时常说:这是我的爱人。直译为英语是:This is my lover. 单词 lover 在英语中的含义是“相爱的人”或“情人”,它只有感情的含义而没有法律的内涵,使用不当会引起误会。
再如有一位学生想表达“他游泳游得很棒,象一条蛟龙”。于是他便写出了这样一个毫无语法错误的句子:He swam like a dragon.殊不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例如:The workers said that their boss was an old dragon.因此,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了文化知识,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再如翻译 You are a lucky dog. 在中国文化中,dog 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dog 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的用法。
二、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 ”不表疑问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可简单的使用祈使句。
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I know you.”而不能说:“I think I don’t know you.”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baske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你们昨天没有赢场蓝球赛,是吗?)如果赢,答案是肯定的,你要回答“Yes , we did.”(不,我们赢了。)而不是“No , we did .”(不,我们赢了。)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教师应选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例如:有一篇阅读是这样,“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 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nonchurch goer.“Well, I'll tell you .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 “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要充分理解这个语篇才会知道:一、“他们把水浇在我脸上”一句。它实指父母将新生婴儿抱到教堂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浇在小孩脸上。二、“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一直得照顾她”此句暗指在教堂举行婚礼。三、“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它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向棺木撩土再进行埋葬的背景知识。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
再如有一篇文章是关于西方人的年龄跨度问题,其中有一句:Alice said :“It makes me angry when people say: Granny, you look younger for your age”。有关问题是:The reason why Alice got angry was that _____.正确答案是:She hates being thought old.有些同学不理解。其实这里有两个错误,一个是不能称西方老太太为“granny ”,而应直呼其名“Alice ”;第二个错误,西方女人对年龄问题很敏感,即使60、70岁的老人也不认为自己老,自然不喜欢别人称她老。可见,影响阅读能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着很多历史、宗教等知识。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他们讲解一些外国历史、风俗、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使他们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总之,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注意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融入到语言环境的文化之中。因此,英语教师要注重语言与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不断地向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有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教育,使文化融于语言之中,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提高交际能力,顺利地掌握运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