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2019年5月12日,许昌市教体局师训科主任科员舒荃和培训中心主任黄民安带领许昌市"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一行八十余人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助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13日上午的开班仪式,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曙荣、舒荃主任和学员代表李雪霞老师相继发言,不但传达了上级领导对名师成长的殷切希望,又指名了团队建设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光明大道。稍后,嘉兴教育学院教研处处长吴磊峰教授做了《培育学科研修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其切入点、着力点、立足点的三项剖析,真正将工作室建设的发展高度、进步梯度和日常研修融合在了一起,深入浅出,拨云见日!
当天下午,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软高峰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饕餮盛宴。在向我们阐释信息技术给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阮教授也强调了其在智慧教育时代的巨大作用。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说课研和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的双翼,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又为双翼勾勒熠熠金边,使我们的教学更为广阔,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优化。因为我们提出优化课堂,也就是要更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摆脱课堂容量较小、课堂信息呈现形式单一、师生互动不够充分的问题,成为真正的双向教学活动,使抽象的图形、教学、黑板和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瓶颈。
14日,来自义乌中学的杨胜大老师和浙江省功勋教师、台州中学郑志湖校长分别向我们分享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经验介绍。两位大咖理念颇多相似之处。首先,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是工作室的研修起点,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其次,要激活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内驱力。我们要以哲学的辩证观剖析自身成长: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怎么去那里?我去那里了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就是我们的自我修炼,就是我们逐渐培养自主规划、自主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具体道路。当然,我们还需要开展“知行合一,四体共建”的生涯规划,并将其作为有效的教育模式落实在日常教学行动中。理论指导为知,以各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发多元课程内容并配合心理辅导,在保证学科理论高度的同时着力提升心理品质。实践教育为行,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知行合一,才能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最后,我们还要勇于探索,积极构建“互联网+工作室活动模式”。网络研修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增加日常教研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在不断缩小这个世界的距离,也使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愈加显著,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线下与线上研讨相结合、课堂与网络交流相互补的新型教研模式,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共同发展,勇猛精进。
15日上午,名师工作室学员到浙江金华第四中学参观学习,该校校长童桂恒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讲述了学校发展史、学校办学理念和模式以及名师工作室成功经验。通过“学科论文”、“学科资源”、“名师课堂”等内容,尤其是“变式教学”这样的特色研修栏目,通过线上共享文本、图片等形式和线下开设集中研修活动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工作室的教师能够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的经验做法,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这些新理念新视野就像一扇窗,为我们带来外面广阔天地的一束灿烂的阳光。我又一次深切的感受了名教师工作室的精髓,对工作室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会。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教师的成长和工作室的发展建设,需要以教为本,以研为道。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提升个人能力,在发展中得到收获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