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重在积累
“作文课少教多学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的课题提出后,教师对作文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作为重点研究,力图通过简而精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固然是正确的做法,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外学生素材的积累,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课外的积累,课内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课外我们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
一、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
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读书使人身心愉悦。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坚持多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无论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而且,还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学生的阅读量大了,思维活了,想法也多了,必然会产生说和写的欲望,当他们觉得“言之有物”时,这就把好了“少教多学”的第一关,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享受到了快乐!
二、通过生活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永久地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早上初升的太阳,绚丽的彩霞,灿烂的星光,雨后的绿树,绿茵茵的田野等,都会使学生置身于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感到如痴如醉,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美好大自然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树呀、花呀,看形状,闻气味;猫呀、狗呀,看外形,瞧动作。通过实物的观察,学生写起作文就不会感到吃力了。又如,观察我们可爱的校园,让学生留心观察学校如何组织升旗,旗手是谁,如何升,师生在干什么,表情怎样;观察班级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学生如何听课,谁最认真;学校组织了哪些课外活动,有哪些班级,学生如何开展活动,结果如何等,这些细节都是写作的素材。
三、在交际中积累素材
学生除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外,还有很多时间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听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写好作文的所必备的基本功,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谈话可以包括同学朋友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谈心,还包括在街谈巷议中的议论、新闻、故事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谈话,挖掘这些谈话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成为可利用的素材。如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开头“今天,我听说三年级五班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他们全班同学都给他捐了钱呢……”由此引发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主题。很有说服力,而这些无不是从交往见闻中得来的。经过积累,提炼而成为他们写作的极好材料。因此,在交往见闻中注意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将为写好作文获得宝贵的素材。
四、通过写日记来积累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记日记能直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小学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能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是学生真正的“我口写我心”,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具有较大的主动性、灵活性,非常自由,而且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次组织学生看玩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积少成多,积水成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
记日记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陶冶。学生要写出一篇日记,必须有自己的感知、认识、情感等因素的参与。这就决定了写日记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能起塑造学生独立自主、不断向上的健康人格的作用。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她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可水平一般,我们就鼓励她多写多练,尝试不同体裁的文章,总结成功与失败。她养成了写随笔的习惯,经常的练习,让她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后来有几篇作文在报刊中发表了,这更激发了她浓厚的写作兴趣,不断的练习,让她写作成了轻松的事情,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成功,享受到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当然,作文教学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系统的,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只有让学生平时多积累、喜欢积累,才能更好的更轻松完成写作,作文课的“少教多学”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