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xuhuina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45
浏览

 “少教多学”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时至今日,学生写作犯愁、老师教学犯难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我们的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怎样将“少教多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作文课的系统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呢?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效探索和实践。

一、改变认识,消除恐惧心理

加拿大12岁的成功企业家凯斯——他使他的企业跻身全国五十强,说了这样的话:“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恐惧 。”“作文难,难作文”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潜能的发挥。作文教改的突破口在于改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

因此,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堂作文课,我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作文既不神秘也不难。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下来就是作文,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二是为什么要写作文。不是因为考试而写作文,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总之,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二、重视积累,解决“米”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怎样解决写作中“无米下锅”的尴尬呢?我教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积累素材

1、走进生活,观察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小学生的写作离不开生活,学习写作必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

2、坚持写日记
  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印象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有趣的动植物,四季的更替,景物的变化,游玩时的所见所闻一一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写时之用。

3、大胆想象,积累所思

少年儿童正处在一个爱幻想,爱思考的年龄,他们的脑海中时不时就会迸发出一些奇妙的想法和奇特的问题。教师要保护儿童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捕捉自己的奇思妙想,感情浪花等随时记录下来。不然,思维的火花犹如气体,转瞬即逝。

 4、在间接生活中积累素材。

“间接生活”,就是别人讲述的生活,就是在报纸、杂志、影视中表现出来的生活,当然包括语文课本中表现出来的生活。因为小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注重在间接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的素材就会扩大无数倍。

(二) 积累语言

1、多读,在课外书中积累语言。    

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只有学生读得多了,写作时才能思如泉涌,付诸笔端。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  

2、多背,根据课文内容积累语言    

新课标要求“重视文本”,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3、多听,学习别人的语言

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电视中,网络媒体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讨论、争辩的原话,经典的口语,谚语,歇后语,富有哲理的话等及时地记录下来。

  4、多记,在生活中多观察积累语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街头、商场广告语,标语、警示牌随处可见。这些语言或简洁凝练,或生动形象,或风趣幽默,或发人深省,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多留心,巧记这些语言。

学生养成了积累的习惯, 平时善于广撷博采,日积月累,心中有“粮”,写作时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三、 唤醒写作意识,激发写作欲望
    每个学生都有写作潜质,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如何挖掘。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有意识地抓住机会 ,或者创造情境来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利用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激发

补写    将课文中没有具体描述或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具体,在填补中发挥想象, 拓展思维。如《草船借箭》第一段以人物的对话为主,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 动作、心理活动等都没有写,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并补写这些内容。

改写    将原课文进行改写,可以改变人称、结构、体裁、或情节等,在改写中变换角度,灵活表达。如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改写成记叙文。如《鲸》这篇说明文改写成第一人称,以《鲸的自述》写。

续写    在课文结尾处续编以后的故事,在续写中编缀新情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学了《凡卡》一文,我随机问:凡卡给爷爷的信,爷爷收到了吗?凡卡的命运改变了吗?请同学们续写。再如学完《穷人》一课,我让学生想一想桑拿和渔夫是怎样抚养七个孩子的?写《穷人》续集。

延伸   课文学完后,我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可以将时间、空间延伸,将过去、现在、未来贯通,在延伸中体验情感,梦想成真。如:《神笔马良》学完后,让学生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做什么,并写下来。

仿写   根据课文进行仿写,在模仿中寻找创造的快乐。如 《 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仿写《 再见了, 母校》;《桂林山水》可仿写《西湖公园》。

2、抓住生活中的难忘镜头激发

难忘的镜头包含很多方面:也许是美景 ,如第一场雪,天空中的彩虹等;也许是周围环境及物的变化,如教师里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操场上增添了乒乓球台;也许是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如运动会、联欢会、少先队入队仪式等;也许是难忘的节日,如六一节、母亲节等。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些难忘镜头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创设情境 激发

开展多样活动创境。如课堂上让学生变魔术、表演哑剧 、做游戏等。活动后引导学生写作。

利用多媒体创境。电脑多媒体,集视听效果于一体,创设特定情境,有极大的优越性。如听声音展开联想创编故事,看画面续编故事写感想等。   

利用实物创境。出示实物,引导观察,展开想象,创造一种情境。如拿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启发学生想象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创编童话。

四、减少束缚,还学生写作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部分关于写作教学明确指出: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让学生乐于写作文,必须减少束缚,还给学生写作的自由。

从命题上减少束缚

一是减少命题作文,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有限,命题作文,有的题目学生根本就无话可写,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且要减少命题作文。二是提倡写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 学生可以自己补充题目或者就话题自己命题, 选材的范围比较广, 便于动笔。三是鼓励写想象作文。 鲁迅曾经说:“孩子们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上天空,他们想潜入蚁穴……” 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乐于写想象作文。

从文体上减少限制

对习作的体裁、 写法、字数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不拘形式, 大胆习作,按行文所需,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要给学生 “紧箍圈”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海阔天空,任意翱翔,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

3、鼓励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小学生的语言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肯定小学生大胆使用一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句式,不强求他们的语言表达成人化,单一化。
    五、多样评价,品尝写作的成功之乐

叶老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为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沙里淘金,多发现“闪光点”, 让评改成为“加油站”。

打高分。教师不要吝啬手中的高分。于永正老师曾经说:“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我评价作文因人而异,不横向比较。无论是谁,只要发挥了他的最好水平,超过昨天,都给满分。”

多标“欣赏符合”。如优美词句画波浪线、好开头画笑脸,好结尾画大拇指等等。

多写鼓励性评语。如:“瞧,写得多认真!”“看,这个比喻用得真妙!”“这个结尾写得很好!”等等。
2、 作文发表
    儿童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因此,我总是千方百计发让学生的作文发表。 “发表”在这里的意义非常宽泛,作文只要得以展示,有观众或者听众,就算发表。

阅读  读给同桌、小组成员、全班同学、父母、亲朋好友等。

张贴  把写得好的习作张贴在班级“展示台”。

上传  上传在“班级群”或“个人博客”。

编集  全班每位同学每学期挑选一篇最得意的作文,编成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在同学和家长们中间传阅。

投稿  挑选优秀作文向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再加上老师的唤醒,激发,引导,鼓励,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害怕为喜欢,必然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信心地迈出习作的第二步,第三步……“少教多学”理念也就真正有效落实到了作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的质量自然会大大提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