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wanshufang发起了2019-06-18
0
回复
19
浏览

班主任应对班级偶发事件的技巧

建安区三高名班主任工作室    杨利娜  2019.6.15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个由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不可能永远是一泓池水,风平浪静。我们知道,在日常教学中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诸如失窃、受伤、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等等。大多数偶发事件都会给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才能为班集体消除隐患或不稳定因素,防止某些不良影响的蔓延。

      那么,如何智慧地处理偶发事件,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甚至变“坏事”为“好事”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

      1、处理偶发事件,爱心不可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才上。教师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才,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份爱,才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行动。所以,教师的爱也是教师研究偶发事件应对技巧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只有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教师,才会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跨过知识和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道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处理偶发事件,应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责怪。

      学会宽容,是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一把利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所以,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偶发事件时采用宽容的态度,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之所以要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少年,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二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师生换位思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宽容和理解。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替学生想想,而不是去无谓的责怪,这样才能既处理好偶发事件,又不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中的有些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很强的荣誉感,即使是一些很小的刺激,往往也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作为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有抱着宽容之心,多理解,少责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处理偶发事件,不要迁怒到整个班。

      有些班主任在面对偶发事件时,因为心情欠佳或情绪失控,往往把怒火撒向全班,结果适得其反。迁怒的后果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来说,由于批评的面比较广而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让整个集体受到了伤害,使全班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老师或许无意伤害班集体,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传递了这种消极的信息,这就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集体的自我认知,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消极的集体心像。有了这样消极的评价,无形中给班级贴上了“差班”的标签。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当一样事物完美的时候,大家都会去用心维护它,一旦它出现了残缺,大家就会加速的破它,认为,反正是坏的东西,再破点也无所谓。同样在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们从班主任的言语中得到信息:我们这个班是差班管不好了。这种暗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集体的认知,它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作用,强化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所以,班主任要切记,当发生了偶发事件,在你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一篙子打死一船人,要有针对性。对一些个别问题应就事件本身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指出改进的方法,千万不能迁怒于整个班级。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中,要让班集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好的。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学生就会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