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1、 什么是文化?
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河南省前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文化的力量》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没有精神世界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这两个人都谈到了文化对个人发展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因此校园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为名校,并使学校有长足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名校的第一特色品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在每一所学校的成长道路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的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也叫学校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这个说法比“校园文化”这个说法更易与社会接轨,如社会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科学文化、宗教文化、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等,企业文化没有叫厂院文化,同样“学校文化”这个说法就比“校园文化”更贴切。学校文化比校园文化的空间更丰富,它不只局限在校园以内,学校文化涵盖着校园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校园文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校文化就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因此在我们今天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把“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等同起来)。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培育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象层、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建筑+花园式环境+浓厚文化氛围”的学校,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布局、校园绿化美化、内部陈设布置和校园传播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规范层,它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应的规范、纪律、制度和约定俗成系统,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学校成员认同、遵循的精神成果,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现代先进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激励教职工终身学习,热爱学校,工作充分体现研究性、创新性、高质量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文关怀和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活动层,包括师生以教育活动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业余生活方式和文化实践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它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教育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行为、教学研究、行为风范和文化活动等。它还包括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学生个体、班级面貌、宿舍面貌的外在表现、还有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为基本形式的礼仪文化、活动文化等。
(4)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观念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包括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等内容。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是诸多文化中的落脚点和本质,具体的解释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三风一训”。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三风一训是指: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统称为学校的“三风一训”,可谓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班子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从内容来说,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等;从结构来说,包括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办学特色等要素。
“校风”,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文化和思想氛围,是学校力图追求的一种局面,是对全体师生共同的要求和约束。校风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水平的显著标志。
“教风”,就是教师的教学作风和学术作风,是在教师中努力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它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无论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推动,还是对学风、校风的形成,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风”,是指要在学生中努力形成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校训和校风都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思想追求,但校风往往只局限于校内,或在此学校上学期间,而校训则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她体现了对学校全体师生永恒的要求和激励。
“三风一训”不是专门给别人看的,不是用来摆花架子和装门面的,只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挥“三风一训”的作用,才会使整个学校形成上下通力协作,师生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整个校园才会成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育人环境。
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清华大学演讲,讲题为《君子》,他以此“卦辞”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这次演讲以后,清华大学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为校训。
再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这些校训都是该校精神风貌的体现,都代表了学校的特色。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大致来说有五方面:
1.教育功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它必须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承担着教育主体的教育职能,它不仅能够满足师生课堂上的需要:求知益智、开发潜能、创新等,还能满足师生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师生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2.导向功能。在学校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难免会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校园文化能为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起到定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全体师生产生奋发向上、虚心好学的心理定势,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教风。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师生走向健康向上的成长之路,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3.凝聚功能。校园文化虽然不被师生所占有,但在校园内开展的一切活动,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全体师生,影响每一个成员的心理世界,促使个体合群,从而取得认同的赞许。因此校园文化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陶冶激励功能。和谐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学生亦是如此。通过开展书法、美术、讲故事、文艺汇演等活动,师生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5、规范约束功能。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德育长廊、少先队活动阵地、广播站、橱窗、板报、班级文化栏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全体师生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实现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事实上,在一个具有优雅文化的校园里,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及歪风邪气会有所收敛。
三、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我校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方面
在物质文化方面我校通过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布置宣传标语,布置寝室文化、廊道文化、餐厅文化,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加大教育教学硬件投入,改善老师办公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来打造我校的物质文化。我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最具特色的就是校园文化色——绿色。绿色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象征环保、心情惬意。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绿色也暗含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即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和个性发展。关于物质文化的打造,我们下一步还要完善提升,到时我们全体师生都要参与进来,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打造我们的校园。
(2)制度文化方面
一年多的时间,我校已经建立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它包括:德育管理系列制度,班级管理系列制度,教师管理系列制度,教科研管理系列制度,奖励制度,考绩评估制度,职称评审办法等制度。这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
(3)行为文化方面
在这方面,学校首先通过常规课堂和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特长,促进教学相长;其次通过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如:两创两争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平安校园的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创建、学雷锋活动月、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再次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如:每周的教研活动、三课活动月、集体备课、高效课堂赛课活动、学校名师和教学能手的选拔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培养了教职工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三风一训”,可见有了良好的行为文化,学校的各种风貌就会焕然一新。
(4)精神文化方面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其实质就是学校的三风一训和办学理念。 我校的“三风一训”和“办学理念”是:
校训:明德博学,自强不息 校风:合作共进,求是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 教风:敬业求索,博学育人
办学理念:尊重天性,涵养德性,发展个性,以孩子今天之愉快学习,促学生明天之终身发展。
所谓明德博学,自强不息,“明”即知晓、明白;“德”即道德、德行,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基,《大学》(《大学》、《中庸》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相传分别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和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和易学融合的产物)中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明德”,即主张师生以高尚的道德立身,要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知廉耻,明礼仪,讲文明,敬师长,助幼弱,爱国家,爱学校等等,“博学”就是广博地学习,使学问广博,也就是要求全体师生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自强不息”则是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来积淀下的核心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最能反映中国人的风貌。
所谓合作共进,求是创新,就是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工作学习上和睦相处、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在事业和学业上均衡发展,整个团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求是”就是要勇于探究事物的真理,敢于坚持真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工作、学习、研究;“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有创造性,有新意的。“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求是创新要求学校成员,也就是全体师生既要勇于探究事物的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又要有创新的精神,高瞻远瞩,革故鼎新求发展。
所谓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即学习勤奋、工作勤奋,并且要在工作和学习中开动脑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去做事,用脑筋去解决问题;“笃”有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之意,“笃行” 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勇于实践,学以致用,忠实地、坚定地履行自己作为学校的一员应尽的职责,一心一意地践行自己所领悟的道理,知行合一,成就精彩人生。
教风“敬业求索,博学育人”。所谓“敬业”就是要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博学”,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海纳百川以为己用,把自己培养成多才多艺的高素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办学理念“尊重天性,涵养德性,发展个性,以孩子今天之愉快学习,促学生明天之终身发展。”“尊重天性”即把孩子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孩子的本性放在了第一位;“涵养”之意就是存储并保持,“涵养德性”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从而进一步指导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个性”即学校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我校的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色外在表现在校园文化色——绿色上,内在就是体现在校训上。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我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了我校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以上这些都是全体老师心血的结晶,是每一个教职工都应铭记在心、贯彻始终的坚定信念。
顺便说一下,我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包括各科兴趣小组、阅读兴趣小组、书法、绘画、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跳绳、毽球、武术、礼仪等兴趣小组)。
四、校园文化的认同
衡量学校管理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校成员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当代教育家顾明远认为:三流的学校靠权力,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那么什么是认同呢?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并认可;二是认为跟自己有等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认同”的含义,我讲一个小故事。
民国时候有一个作家叫胡兰成,可能有人对他不是太熟悉,但对他的妻子——民国才女张爱玲应该很熟悉的。胡兰成是一个有争议的文人,抗战时期曾做过汪伪政权的高官(宣传部常务次长),曾为日本人做事,无论是国共都把他当成十足的汉奸,但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大门口捡簸箕中的豆子,她的邻居跟她打招呼,说要去她家里聊天。这位老太太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回到屋里换了换衣服,洗了洗脸,然后出来迎接住她的邻居。在这位老太太身上其实就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在老太太心里,中国的传统礼仪影响着、约束着、指引着她,(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文明的体现),这就是她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同。我们所认同的文化,一定不是在墙上,而是在人的心里,流淌在人的血液里,这就是文化认同。那么具体到我们,怎样做到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认同呢?我认为有四个步骤。
第一是认识与理解;第二是导向与约束;第三是认同与渗透;第四是积淀与创新。这四个步骤可以这么理解:首先要记住校园文化的核心(三风一训和办学理念),把它时时刻刻铭记在心,其次要以这些校园文化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做事做人的原则,引领自己不断进步,然后在此基础上与所有的成员达成一致看法,互相激励,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为校园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同志们,假如你认为校园文化很重要,却丢一边,认为和自己无关,仍然自己做自己的,那就不是认同。我们在教学设计前、我们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讨发言中,在实施教育教学行为之前,我们都会想着它,以它为行动理念,这样文化认同就到位了。对于我们学校的师生员工来说,强烈的文化认同会产生一种“我是新区实验人”的共同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会由此产生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和高度的责任感,这就是学校认同。由文化认同到学校认同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校教育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来不断培养、促进和激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和学校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所大校、强校、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