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许昌市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 吕丽娟
摘要: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拟从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一、前言
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地危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家庭的和谐幸福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教育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量”和“质”的飞跃,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由于父母和老师缺少有效的引导,当他们面临突如其来的生活、学习、情感等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当前,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据一项调查显示,有22.6%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症状的学生有18%,中度症状的学生占4.4%,重度症状的学生占0.2%。
二、关于心理问题的界定和表现
通常所讲的心理问题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的不良心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不同,它是由人内在的精神因素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情绪、性格及世界观等。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绪相联系,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方面。主要症状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缺乏观察力,容易发脾气,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结合调查在校学生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学生学习困难,主要是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学习时注意力涣散、走神;其次是受到老师、学生及家长的责备、嘲笑和歧视,从而引起的心理紧张。
(二)人际交往方面
表现为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自我封闭、缺乏自信、不善或不愿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嫉妒等,有的会产生消极悲观情绪。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体处在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刺激爱哭,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问题就灰心丧气。行为上一方面人生观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上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强,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或偏激,总把错误归给别人;在异性交往方面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又感到害羞和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的问题,甚至产生误会。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中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造成的。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决定着孩子一生性格的走向。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所以说,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溺爱孩子。一些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经受一点挫折。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能及时地教育指导,甚至是怂恿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样让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尊重他人,在家习惯了当“小皇帝”,到了学校就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了。
2、独生子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从小缺少玩伴,缺少心灵的沟通交流,天长日久形成了自私、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去。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把子女看成是家庭平等的一个成员,高高在上,粗暴严厉,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从小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有的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孩子功课门门名列前茅,奥数班,书画班样样都报,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长时间高强度地学习,不仅让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还导致学生心理失衡扭曲,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4、家庭环境不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庇佑着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家庭父母冲突不断,使孩子在吵闹和惶恐不安中成长;有的父母离异,残缺的爱让孩子性格不健全;有的疏于教育指导,对孩子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个性心理。
5、留守儿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许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由于孩子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相当多的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缺陷,尤其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二)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素质教育在许多学校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的标准依然是分数和升学率。所以,学校延长学习时间,挤占学生休息时间,盲目加大学生课业负担,进行无休止地重复机械训练,造成中学生心理极度紧张,用脑过度,兴趣丧失,信心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这样恶性循环,使学生逐渐产生了焦虑、苦闷、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2、教育方法不当
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会产生焦虑的消极情绪。工作中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对中学生犯的一些小错揪着不放;有时老师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成绩,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有的不讲究教育方法,当着许多同学的面进行批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
3、教师缺少必备的心理知识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帮助学生解除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和烦恼,让学生健康成长。但许多教师缺少必要的心理知识,当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时,不仅不能用心理知识进行有效疏导干预,反倒认为学生没事找事,给学生较劲,没有发挥好育人的作用。
4、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由于过去长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许多学校心理教育只是写在课程表上,并没有落实在课堂上,大多被有考试任务的科目占去了。学校虽设有心理咨询室,那也是摆个样子给别人看,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当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几乎没有人想到去心理咨询室找老师解决,而是选择默默地承受和忍耐,这样可能使原本简单的情绪问题真正演化成心理问题了。
(三)来自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地方的一些业主为了赚学生的钱,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了学校的隔壁,全天候地接待未成年学生; 街道上的许多网吧,主要顾客就是中学生,他们要么上网聊天,要么玩游戏, 很少发现中学生用电脑网络查询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2、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等,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严重地妨碍着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以 “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中学生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中学生,使他们心理变态,甚至误入歧途。
四、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现代的中学生既要承受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又要面临人生道路的艰难选择,脆弱的心理备受煎熬。此时如果不能得到家长、老师的有效指导,帮助他们从彷徨、迷惘、无奈中解脱出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情绪消极,性格缺陷,人生发生偏离。根据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学校应成为中学生心理干预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继家庭外的又一个大家庭,教师是学生继家长外关系最亲密的人。孩子进入中学后,实际上在学校的时间更长了,与老师同学亲密接触的时间更多了,对学生的了解也更全面了,因此学校更有条件对学生做好心理问题干预工作。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相对于家长而言,教师的知识更全面、系统、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更权威,可支配的教育资源更丰富,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做好中学生心理问题预防等工作。
1、学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扭转过去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做法,把育好人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学校也要改变过去只用成绩评价教师的单一做法,而要把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首要标准。
2、要求每位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的本领,能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都要求取得心理咨询师证才能上岗。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系统介绍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理论,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减压、自我保护的技能。教学生破除陈旧观念,对心理问题有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遇到心理问题及时找心理教师解决。
3、教师关爱体贴学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注欣赏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教师宽容学生的失误,包括学生的缺点,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爱的哺育下变得豁达开朗、阳光向上。教师尽量减少课业负担,用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升本领。
4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实践证明,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让学生愉悦身心,提高合作和交往能力,而且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变得更加自信、乐观、自强。
5、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健全相应的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全面或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学校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援助。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随时进行心理援助。
(二)发挥家庭心理教育作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和谐,教育方式民主得当,亲子关系良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家有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次父母要尊重、理解、关心、相信孩子,加强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氛围。第三,父母要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修养,学习掌握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积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第四,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这是减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对策之一。
总之,由于造成因素的多方面性决定了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多样性。要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必需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培养和塑造身心都健康的年轻一代,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利群、支富华等编著·倾听花开的声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6
2.岳珍主编·青少年心理医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8
3.于锦红、王净著·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5
4.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5
5、司秀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