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错误》审美赏析
lvlijuan发起了2020-11-26
0
回复
19
浏览

《错误》审美赏析

 

建安区三高  吕丽娟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闺怨诗。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白居易、温庭筠、柳永等就都有将倚楼而望的思妇的离愁状写得声情并茂,幽怨悱恻的佳作传世。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审美上倾向于以含蓄为美,不主张过于张扬和直露,这种审美取向也深深影响到中国闺怨诗的创作。《错误》这首诗之所以被杨牧称为“站在中国诗传统的高处”,正在于它染着浓厚的古典气息的哀怨和惆怅,以及含蓄内敛而又缠绵忠贞的情致,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相思离愁,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但细究起来,此诗无论在主题或意象上,都对古典同类诗词有所突破。

 

一、形式美和音乐美

同新月诗派追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不同,本诗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诗的前两行低两格排列,长短句交错。第一行短促,暗示过客之匆匆;第二行稍长,暗示等待之漫长。诗歌的七八两行则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行之间空了一格,看似无意,实则独具匠心。于紧张的意义发展中空一格,则往往是为了借形式上的空白表示思维上的停顿和延续。既有形式决定内容的奥妙,又是新诗的专利。

 

音乐美首先体现在叠音词的运用上。叠音词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反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强语调的和谐”。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小小”、“达达”这些叠音词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了轻盈柔美的旋律。此外,“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有助于全诗音调的和谐。

 

二、修辞美和意境美

这首诗的修辞美主要体现在作者灵活地运用了一系列鲜活的比喻。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容颜如花,古已有之,有诗为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把女子的容颜比喻成莲花的开落,既写出了在漫长的等待中女子的红颜在逐渐消褪,也写出了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的变化,又让人产生一种动态美。此外,诗人还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这些比喻的设想,在我们常人看来常常是主观而怪异的,但读来却能让我们在惊骇中获得喜悦,得到美感。

 

《错误》这首诗讲述的是在秀美的江南小城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诗人在诗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美的艺术环境,诗的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试可猜想,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给小镇的街道镀上了一层金色,街上再也没有人跫转的声音,少妇一人独坐窗前。蓦然间,马蹄声响,柳絮飘飞,窗帷被揭开一角。但伴随而来的却是一声失望的叹息,达达的马蹄声使思妇的心荡起涟漪,但很快又归于平静。“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虽然我不是你要等的那个人,但我的到来毕竟给你苦苦等待的心带来了希望,虽然只是片刻而已,但毕竟是“美丽的错误”

 

三、意象美

无论是古典诗歌 还是现代诗歌诗人都善用意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在《错误》中诗人用“ 莲花”“东风”“柳絮”“ 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春帷”“窗扉” 等意象来写“你”。其中的许多意象都很古老曾频繁地在古典诗歌中出现过很有东方风味能引起人无限温暖的联想。比如“ 莲花” 这一意象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的乐府诗《西洲曲》里就有“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的句子。“东风”这一意象 古诗中使用得更多,像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陆游的《钗头凤》中“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而“柳絮”这一意象则早在宋代贺铸的词《青玉案》中就出现过“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风絮” 就是“柳絮”。郑愁予擅长用传统意象表达传统意识 所以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人不仅运用了具有美感的意象并且用独特的比喻来写“你”。在第一诗节中“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没有把女子比成华贵的牡丹, 也没有比成空谷幽兰 而是把女子比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莲花非常符合诗人所创设的“ 三月的江南” 这一广阔的时空背景这本身并不特别 但“莲花的开落”则化腐朽为神奇“开”暗示着女子容颜的美丽与芳洁“落” 则突出了女子等待的漫长在等待中红颜褪去容颜憔悴。另外“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两个比喻别致独特, 突出了女子内心的孤寂落寞与封闭。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时空跨度极大。现实时空与想象时空的不断流转、变换,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都会深深地体味到什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它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就像一朵莲花, 散发着幽香清新而隽永。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