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永远的榜样
lvlijuan发起了2020-11-28
0
回复
18
浏览

学习心得

 

永远的榜样

 

建安区三高      吕丽娟

3月30日上午9时许,我校一行50多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到位于许昌县桂村乡的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杨水才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党的好干部杨水才同志,学习和发扬“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水才精神,争做党和人民的优秀教师。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书写的“杨水才纪念馆”六个烫金大字和高4.1米的杨水才塑像,我们站在塑像前庄重的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以此缅怀这位“干部的好榜样,群众的好带头人”。进入馆内,我们认真聆听了杨水才同志的感人事迹,观看了很多事迹图片和陈列实物,眼前这一幅幅图片、油画,一篇篇文章,陈列的小推车、铁镐、土制水平仪、嫁接剪刀等一件件杨水才生前用过的劳动工具,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杨水才同志光辉的一生。一群人都被他“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的坚定信念深深感动。随后,我们又来到杨水才同志墓地,面向墓碑三鞠躬,表达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深深的敬意。

杨水才,1924年生于河南省许昌县桂村乡水道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水道杨是个两岗夹一洼、岗高缺水的地方。为拔掉穷根,杨水才在党员会上建议,抓水利,挖坑塘,把水抽到岗子上;搞绿化,多栽树,旱田变成水浇地,使水道杨变成桐树路、花椒寨、柿树沟、桃花岗。建议被村党支部采纳后,为寻找水源,他带领大家土法上马,用竹筒、废瓶制成“土仪器”进行测量,获得必要的数据,寻求最好的挖坑塘地址,规划最佳的三级提水上岗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他累得吐了血,擦擦嘴继续干。遇到下雨天,为了不影响施工,他跳进齐胸深的水沟里,把缺口堵住。坑塘挖了15米左右,找不到水,很多人泄了气。面对困难,杨水才召开诸葛亮会,分析原因,寻找办法。他调来打井用的铁锥继续往下打,最后,铁锥砸破石层,泉水冒了出来,终于解决了水道杨的缺水问题。在治水的同时,杨水才带领社员们植树造林,决心把秃岭变成花果岗。在长葛县太平店林场学习嫁接技术时,他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吃干馍充饥。学会嫁接技术后,为早日把技术传给群众,他在炎热的夏天,从早到晚坚持干活,累得昏倒在苗圃里。

为改变水道杨村人民群众文化的落后局面,杨水才决心创办学校。经过紧张筹备,1963年9月1日,由水道杨、桂东、桂西等7个生产大队贫下中农联合创办的桂村农业中学诞生了,他被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推选为农业中学的校长。在教育理念上,他提出来“育苗先育人,育人先育心”的口号,在学校,他经常教育师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热爱劳动;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能治百病,尤其是思想病。他领导桂村农业中学师生走“抗大”道路,一面学习,一面劳动,自力更生建校。1965年秋,他带领师生奋战40多天,脱坯5万多块,建房21间,开垦荒地20余亩,使学校有了宽敞的教室和自己的农林试验园地。

杨水才把读毛泽东的书当做最大的幸福。作为生产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总辅导员和许昌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为榜样,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杨水才在生活上极其艰苦朴素,一顶帽子戴了八九年,也舍不得换掉;一件衣服补了又补,舍不得买新的,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长期的劳累,致使杨水才肺结核、肾结石等多种疾病缠身。当病情恶化、人民公社把他送到医院时,他也不肯动手术。他说,我有病,不能很好地为党工作,心中够惭愧了。如今,国家建设正需要钱,有些阶级兄弟更需要治疗,不能再让国家花好多钱为我治病。

1966年12月4日夜,忙碌一天的杨水才披着破棉袄,坐在桌前,桌上放着《毛主席语录》和几张稿纸,上面写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道杨的计划。12月5日,人们发现杨水才坐在书桌前离开了人世。

杨水才逝世后,他那种不怕苦、不怕死,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他的事迹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水道杨的乡亲们自发开展起学习杨水才精神活动,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怀念他、赞颂他。乡亲们一致决定,为表达对杨水才的怀念,把水道杨村古会的日子改在杨水才逝世的12月5日,并在这一天村民们自觉聚集到杨水才墓前举行纪念会。桂村农业中学的学生入学、入团、入党和毕业典礼,都要到杨水才墓前宣誓。桂村农业中学的师生把杨水才的事迹绘成连环画,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村头田间流动展出。1968年,桂村人民公社举办了“杨水才办学事迹展览”,前来参观的全县师生和外地教育工作者近万人。

杨水才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杨水才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既无妻室儿女,又无积蓄,死后留下的只是毛泽东赞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由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亿万人民崇敬的英雄。

参观学习活动很快结束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此次参观活动让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杨水才同志虽然离开我们近50年了,但他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他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应该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