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全国教改为背景,结合高中教学管理的实际,对学校管理模式进行新的理论探讨和尝试并提出了“3T”管理理论,倡导学校管理者们在管理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为教师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学校管理 主人翁意识 服务意识 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集体环境。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作为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其对学生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管理,因此促进教师管理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成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
一所学校的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们应根据学校管理者的要求,结合实际教情和学情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管理层要更新对学校教师的管理理念,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本人根据多年担任校长工作的体会,在学校管理中提出了“3T”模式----of the Teachers, by the Teachers, for the Teachers----即:学校是全体教师的学校,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参与管理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愉快工作与幸福生活。该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为本,管理的措施是为教师提供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管理中要让被管理者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of the Teachers)。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形成了领导管理的无上权威性,教师只能是被动的受管理者,这也使得教师和领导之间矛盾的存在成为必然,没有教师参与的管理中,校长和领导层管得越多越易引发教师的抵抗情绪。人都是有归属需求的,这是人寻求个体安全的一种本能上的体现。校长和领导层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创造出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来满足教师们的归属需求。比如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等使教师们在交往和互动中对学校逐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教师们具备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学校的发展十分有利:一是,有利于增强学校全体教师的凝聚力,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整体效能;二是,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转化为他们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的荣誉感,这对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推行有效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高效性极为有利;三是,有利于增强教师和领导间的和谐氛围;四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校长和领导层们要像磁铁一样,通过关心和爱护把教师吸附在身边。人都是渴望被关爱的,我们建立家庭就是这种需求的延续。学校是教师的第二个家庭,每个教师的学校生活在他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在学校期间能够获得重视和关爱,那么教师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归属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具有归属感的教师会把教学和为校争光当成分内之事,并持有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管理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教师,把他们看成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教师之间也因此能够互相帮助,并形成彼此之间的真挚友谊。教师被关心了,就会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就会在内心当中形成以校为家,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思想观念,这对提升学校管理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培养教师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有时还应当讲究策略,但最主要的是要用管理者的“真心”来打动教师们的“芳心”。
其次,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形成动态循环模式(by the Teachers)。现在学校管理的常规模式是:校长任命年级主任,由年级主任负责管理整个年级,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同时一旦管理层任命后,以后永久都是管理者,导致管理者年年就那么几个人,形成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时间一长就极为容易形成管理理念的僵化,不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易导致领导者的官本位意识。新时代的教育管理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人人都可以参与管理的理念,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可以推行教师轮流值日,人人都是校长的管理方式,让每位教师都在参与学校的管理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加强学校教师职工代表大会的功能,鼓励教师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献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现和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信息资源与人际关系等资源,为学校所用,并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这既符合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也符合了管理要面向全体的原则。学校是先有教师组成的,有了教师才有了学生,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才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学校才会有良性的发展。学校管理鼓励有教师参与进行,一方面会培养和增强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校的的管理由单一命令式转为动态循环交互式。只要领导者做好有效的指导,相信教师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是无极限的。让教师参与管理是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会激励教师对学校强烈的认同感,会激发教师的潜能、开拓教师的思维,进而对教学和学生管理会更加有内涵性、研究性和人本性。通过动态管理模式在学校的推行,使一些从未担任过管理工作的教师克服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让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让他们在参与学校管理中成长和进步,让学校整体教科研氛围更浓,让教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动态管理模式下,每个教师都有机会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这既有利于教师提升管理熟练度,又有利于教师观察和反思管理,继而为今后的管理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师的这种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教师自我提升、培养综合能力的德育策略,所以作为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大胆放手,敢于创新,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切实成为学校的主人。
其三,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了教师的一切和学生的一切(for the Teachers)。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把激发和鼓励教师,培养和发展教师放在重要地位,在承认和尊重教师间的差异与发展潜能的同时,把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管理上和有效指导的基础。学校的管理是为了给教师的发展提供空间,搭建舞台的。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学校对教师的服务理念首先体现在对教师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上,要让教师学会管理,包括管理自己,管理他人和管理班级。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导演,教师才是主角,在学校的组织和活动建设上,要把重点放在把学校还给每一个教师上,让每个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培养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充分激励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都能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管理上的成功、教学上的快乐。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管理要有新的突破,每位管理者必须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校长要创造机会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的能力有多大,学校就要为他搭建多大的展示平台,在各个方面向其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培养教师的新型管理能力,让教师在学校的自主管理中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人人都成为管理者,让学校管理的这列机车由“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改变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驱动的高速运行的“动车组”。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前提下,学校更应该加大对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这是推进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在培养和引进教师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应本着为了教师未来发展的目的,应该分三个阶段对教师的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一阶段,校长和教师共同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培养和亲身引导教师学习和体验管理,培养教师树立全局观,树立服务意识,引领教师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一阶段是增进校长和教师相互了解,建立新型管理体系和制定管理目标的阶段,也是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关键期;第二阶段,校长指导,教师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极为重大的决策外,一般性的任务都可交由参与管理的教师去协商解决,从而有意识的锻炼教师的管理能力;第三个阶段则是教师的自主管理阶段,通过以老带新,鼓励所有教师参与管理,探索管理,模式和方法,让教师们都能感受到管理中的酸甜苦辣。让所有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培养和提升其管理能力,让教师参加管理既能使其感受到了学校对自己的重视,也能使其感受到管理的不易,从而为今后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能够时时刻刻进行换位思考,减少误解甚至抵触情绪。管理是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只有植根于教师基础上的管理才是最有活力和效力的管理。
总之,学校是教师工作和接受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只有创造良好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才能树立与学校荣辱与共的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管理让教师有了家的感觉,受到了关注,感到了温馨,激发了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方针政策等通过教师有效地传导给学生,才能使学校的管理上通下达,大大提高执行力。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应充分信任教师,依靠教师,让管理服务于教师,由教师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这股力量,会激励教师,改变学生,也能促进校长和管理层们不断反思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