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高品质学校。大家对高品质学校有什么看法?大家认为符合我校校情的高品质学校精神气质是什么?
追求学校品质更加卓越,这本身就是学校品质的重要元素。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依赖经验、抗拒一切新变化,是追求高品质办学首先要摒弃的思维陋习。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校改革针对的是真问题,需要科学地预估改革结果,并设计出正确的路径,做好详细的安排。在推进变革的过程中,适度、有谋略地推进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确立一个清晰的改革目标。
一个“伟大的目标”,往往激发教师们为未来而战,跳出眼前的小利益、小矛盾,推动团队走向团结与合作。千万不能陷入为变革而变革的思维陷阱,变道去搞一些与追求学校卓越品质无关的、非主流的、主政者独断意识强烈的所谓变革。否则,会导致朝令夕改、自相矛盾、扰乱军心等负面作用。
2.要有敏锐的眼光识别人才。
提拔适应改革、有能力的人加入管理团队,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应当是改革目标的坚决认同者和忠诚捍卫者。
一所学校的成功需要很多“数一数二的先生”“群策群力的先生”,只有找到这样的人,启用这样的人,培养这样的人,追求学校品质的过程才可能高效。校长最重要的事,不只是争取项目、提出理念、建立愿景和目标,还要努力去找到这些优秀的“领头羊”。
3.寻找合适的改革时机。
例如,从偶发事件中发现系统管理上的结构性问题,从某次重大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找到人事安排制度的漏洞,从某次测评出现的成绩落后启动晚自习管理改革,从某项艺术比赛中出现的业绩滑坡调整艺术组的工作格局……
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就体现在他:“有前瞻理念、有实践创新、有效能比析、有辐射带动、有理论建树”。
不一定高楼林立,但一定名师荟萃
打造高品质学校究竟靠什么?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打造高品质学校离不开高楼大厦,但学校的力量首先源自教师,尤其是名师。 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连心桥”“孵化器”“立交桥”,更快、更好地催生名师成长。
不一定制度繁多,但一定以人为本
打造高品质学校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探索从“人治”到“法治”再到“道治”的形神兼备过程。
眼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打造高品质学校,首先要唤醒教职员工自我发展的欲望,激发教职员工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其次,从管事、管人向关心转变,形成“对人的帮助”,满足教职员工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就会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会换位思考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不一定忙于补短,但一定善于扬长
打造高品质学校需要充分认识补短与扬长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开发利用之。”
不一定拥有高升学率, 但一定让学生健康成长
人的成长离不开品格、能力、修养、意志,升学是高品质学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的全部因素,健康成长远比升学率更重要。因此,高品质学校一定是“学习能力+人格特质+全球视野”的教育,一定要根植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回归教育的本真,育自我教育之魂,植自我发展之根,寻求以生为本、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不一定条件优越 , 但一定彰显个性
学校之品质体现在哪儿?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体现在从“物质建设”到“精神建设”、从“关注器物”到“关注价值”的转变上。有特色才有魅力,有特色方能成就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