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语文味 ——《望天门山》评课稿
zhuyinhua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19
浏览

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

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老师采取了“古字切入,据形索义”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字义的准确理解提高到对诗句的准确理解,这既遵循了汉语与汉字间的关系规律,又克服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片面性。抓住古字的形,字理分析,举象造境。

  师:“中断”是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让我们来看这个“断”(斷)字。(出示课件:“断”演变)左偏旁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偏旁“斤”表示锋利的斧头,“断”字表示有力地砍。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天门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

  生:天门山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它冲开了。

  师:对,那把利斧就是——

  生1:楚江。

有刀有斧的“断”字,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天门山雄伟险峻。

另外,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比如在理解“回”字时,老师出示了“回”字在字典中的三种字义,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想选择正确的解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质疑中学会思考和运用。

二、文学层面——反复品

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诵读时,有着浓浓的诗意。对于本首古诗的朗读,老师利用“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唱”。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多人和着唱。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老师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

三、文化层面——巧妙链接

“一个教师最可怕的是跪着教书”。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古诗,了解中国文化。老师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有两处链接。其一是补充李白25岁写作此诗时的志得意满,以感受李白从“两岸青山相对出”洋溢的喜悦之情。其二是在教学最后拓展连接了多首古诗,让学生通过诵读再次感受古诗韵味和意境,感受古诗独有的画意相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兴趣,并透过古诗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听了李老师的《望天门山》一课,我感受颇多,收获良多。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加深自我的文化底蕴,让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触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学会追根溯源。通过钻研将教学向深处延伸,不再浮于表面,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最后要学会正视教材,教材不仅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更要把他看作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跳板”。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一“跳板”,让课堂不再局限与教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任务,以教材为基本点进行拓展,让课堂有它该有的广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