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出有浓厚语文味儿的课堂?如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巧妙的构思,适当的留白,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与文本对话,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有感情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
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一个语文味弥漫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必须先有语文味。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与学生的对话就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他的课堂就越有语文味。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是语文,“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卷气,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美感来,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王崧舟老师的课应该是“语文味儿”的代言人了吧,老师们可以反复琢磨大家的课,并且多阅读,先提高自己,自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