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要想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遵守纪律、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文明礼仪、卫生劳动等行为习惯的培养,实行我校的 “先做人,再做事,后学习”三环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然而学校要在扎实有序发展的同时,因人员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受到了挑战,本文就给予行为习惯培养方面探究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课题名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
课题主持人:王 进
课题组成员:黄晓培 王晓景 谢晓旭 李韶华
俗语说的好:“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来说,家长不在身边,唯一能帮助他们培养好习惯的人就是老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留守儿童的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应了解校规校纪,就应知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的内容,还要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同学们要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自己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要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经常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明确我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校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放学后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要加强我们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如午间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要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这些养成教育在开学初我们的同学就要做到扎实有序,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同学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尤其是对留守学生情况,我校要求我们也会要求我们的老师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你们格外的关照。我认为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要让这些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也会要求我们的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样重要。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三、自我管理习惯教育
有些同学在课间午间老师不在教室时,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常常有讲闲话、搞小动作,甚至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同学一定要作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投入学习中,并实行民主管理法。班干部要负起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责任,努力提高我们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行为习惯。如果这样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就会相应提高,整个班级的班风就正、学风就浓。
四、文明礼仪习惯教育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学们应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得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通过一些列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个人修养。
五、卫生劳动习惯教育
留守儿童卫生劳动习惯教育包括教育学生爱惜劳动成果,不乱扔垃圾,积极认真完成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同学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自己铺床叠被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应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活,如:扫地、倒垃圾、烧饭等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不挑食、不偏食等。
总之,培养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最终目的是教他们做人,再教他们做事,教他们学习知识。寻求一套科学合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经验,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期间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教育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