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芳 · 听牛人布“道”
黄媛媛发起了2019-07-14
1
回复
20
浏览

听牛人布“道”

梅芳班主任工作室  杏坛碎语  2018-12-17

经常走出去,看看牛人们在做些什么……
 
长三角,历来占领中国教育的学术高地,到这地方学习,随便走走看看都是学问,任意边边角角便是收获。
 
每一次归来都不由感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一、仰望星空,成就自我成长
 

老师是一个最自觉的群体。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不是不敬业,而是太敬业。尤其是一些骨干教师,经年累月把目光聚焦在“教育”中,备课、上课、培优、辅导……承担着繁重的班级事务和忙碌的学科教学,埋头于教育琐事,醉心于日常工作,“任劳任怨、夜以继日”早已成为老师们最平凡的日常。
 
老师应该是一个很优雅的群体。老师是饱读诗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优雅不仅是教师自带的光华,也是社会人对教师的期待。事实上,似乎从担班主任第一天开始,老师就变成了体力劳动者,而且是高耗能的体力劳动者。经历着与孩子们“斗智斗勇”的入职适应,跌跌撞撞来到对课堂“驾轻就熟”的成熟胜任,千回百转中踱步到“丰富经验、开拓创新”的高原平台期。
 
据专家讲,“高原平台期”应该是教师专业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的老师年富力强,思路开阔,经验丰富,积淀深厚,是老师们稍加雕琢就光芒四射的厚重时期,但我们的老师恰恰在这一时段错过了升华的关键期。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老师不渴望成长,而是大部分老师只顾低头做学问,找不到成长的平台和阶梯,在这一成熟发展期东突西奔,耗尽精力,最后成为终其一生也没有破茧成蝶的普通教育人。

 

闫学,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金华市海曙小学校长。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却一直没有遭遇“高原期”的困扰,因为她在每一个时段都能找出自己的“短板”,而她完善短板的有效举措就是“经典阅读”。“非经典不读”让她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大师为伍,与圣贤握手。所以,在她人生的每一段时光都遇到了最美好的自己。
 
她的成长就源于在她成长的重要时期,遇见了一个人,一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座灯塔,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闫学老师第一次发现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发现了做教师原本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领下,她开始了自己“有坡度”的阅读和“阶梯式”的成长。

第一阶段:以教育叙事为主的随笔与案例的写作;
第二阶段:以读书随笔为主的自由写作;
第三阶段:以教育教学研究、反思为主的主题写作;

对她来讲,阅读是远方的光亮,写作是向上的天梯,改变是必然的跨越。多年来,她坚持从三个板块来培植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开阔的人文视野。可以说她的成长史就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沉潜多年,修行不止,最终她写出了《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和《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等教育专著,完成了她从“普通教学”到“专业研究”的华丽转身。她独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要从紧张繁重的教学空间中抽离出来,高瞻远瞩,将身心聚焦于最美好的事物,拥有博大的视野、胸怀和格局,耐得住寂寞,沉潜多年,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成就自己的成长。
 
50岁的闫学,50年的时光,变换的是日月星辰,不变的是她一颗专注学习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正所谓: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苏格拉底讲,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教育的百花园着实需要为师者深耕不辍,更亟待我们仰望星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心灵丰盈。待到山花烂漫桃李芬芳,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让脚步更有力,抬头,期待诗与远方,守望金黄的麦浪。

二、精心提炼,打造出彩人生
 

一位歌手,要有自己的成名作,
一位作家,要有自己的处女作,
 
老师,您的代表作?
这样的拷问着实深刻,我们只顾赶路无问西东。
我的教学特色是什么?与他人比,什么是我的特长?
按说,这应该是我们从入职就应该规划的成长目标,也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清楚明白的期许。而事实上,又有几位老师能跳出繁琐的日常去清晰地梳理自己!这种拷问,不仅仅是专业对我们的挑战,也会让自己今后的方向更明晰,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精品是需要打造的,特色是需要铸就的。
 
我们要学会从诸多的事务中理出头绪,从繁杂的工作中探寻清幽,坚持做好一件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成果!当生活中纷繁的资源成为我们信手拈来的教育元素时,我们的教育就生活化,就个性化了,就特色化了,就品牌化了。这就是周红星老师对“教育”的理解。
 
周红星,浙江省特级、正高级教师,金华市高中地理教研员。这是一位站位高、出精品、年轻有为的老师,是一位有扎实学识有高尚情怀的老师,是江浙一带优秀教师群体中最有灵魂的教师代表,他的课堂是头脑风暴,是智慧星空。“瞭望时空,国际视角”就是周老师最大的特色。

 

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教师和医生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但最好的学生追寻最好的老师,老师托举了学生,学生成就了老师。而最差的病人才挑选最好的医生,好医生天天在挑战死亡,所以好老师和好医生面临的挑战对象就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再好的医生都有治死人的经历,一旦医闹,家属就会堵住医生办公室叫骂不已,而最差的教师也从来不会因为教的成绩差而被家长堵上门来算账。所以,我们教师要好好钻研学问,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教师是一个极易出彩的职业。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优秀的教育人一定是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歌者,是牵动时代与孩子们一起律动的舞者,是永远让孩子们站在中央,为学生喝彩鼓掌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因此,优秀的仁师要有精深的专业功底,要有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要把精湛的技艺做到极致。

 

为了课堂出彩,为了精良课件,周老师可以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录制每晚的天气预报,可以纵横千里来到上海世博会,排4个小时的队伍拍一张智利的照片。《时空的井》、《弯弯的河流》,再深奥的道理,再晦涩的话题,经周老师抽丝剥茧就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当他渊博的知识与他独运的匠心碰撞时,全场不时发出崇拜者的嘘唏。
 
被崇拜是为师者的最高境界!当老师被学生“无需脑袋”的崇拜时,老师就是舞台中央最耀眼的明星,随意振臂一呼,学生群情激荡。学生听得懂就钦佩老师讲的好,听不懂就憎恶自己底子薄。这时的课堂无需讲究“模式”,老师单方面的信息灌输就完全成为最好的教育。


曾看到有人谈论大师:大师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校园中,这里碰见牛顿,那里碰见佛罗特,东屋住着罗素,西屋住着拉斯基,前院有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元的住所。他们只管吃饭拿钱,无需上班,只要天天叼着烟斗与学生闲谈人生,学生的素质就被烟给“熏”出来了,此话真乃深刻!
 
试想,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学生,语文师从魏书生,数学拜师王金战,老班正是李镇西,犯错时撞见陶行知……
 
这是孩子的福气,是教育的盛世。
 
说到底,教师必须有大格局真学识,方可宏图大展,润泽一方天地。
这些都是启迪,更是毕生的追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所不及,心向往之。
 
学习开阔眼界,研修提升格局。
 
让我们用主席的诗作做为后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