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红 · 一诗激起千层浪
黄媛媛发起了2019-07-16
0
回复
56
浏览

  一诗激起千层浪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听着同学们感情饱满的读着汪国真的这首《山高路远》,看着此刻已倦意全无的脸庞,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回到几天前。
        随着一天天热起来的天气,中考的脚步也在一天天逼近。每天望着孩子们那青春稚嫩而又略带困倦的脸庞,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疼痛而又有些着急,我多想让孩子们好好睡一觉,好驱走脸上的倦意,可中考的号角声又不容我去这样做,该怎么做才能鼓舞孩子们的斗志?几天来令我愁肠百结,自习课上我从讲台一端走到另一端,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可依然是词语枯竭,我一愁莫展。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电视机前听着主诗人撒贝宁熟悉有力又有诗韵的开场词,满满的期待再听到经典的诗词经典的旋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谭维维的一曲《山高路远》震撼了我,困顿了几天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这无疑就是一剂强心剂,就用这曲《山高路远》来上一节班会课,给即将赶赴中考战场的孩子们鼓劲加油。
        说干就干,不容迟疑。上课铃声响起时,我早已把这首《山高路远》写在黑板上,当孩子们按坐就绪,我说:“今天这节课咱们停止手头上的一切作业和练习,老师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老人与山的故事,请大家一齐读这首《山高路远》”。
        这首诗原来是汪国真写给一个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女登山队员潘多的,可令诗人没想到的是69岁老人夏伯渝在几十年后用行动诠释了诗的真谛。夏伯渝生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26岁进入国家登山队,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峰,登到7600米时因把睡袋让给了队友而冻伤,永远失去了双脚。2014年他第二次向珠峰进军,在距离峰顶还有244米时遭遇雪崩,被迫下辙。2015年第三次登峰遭遇了尼泊尔8.1级大地震,死里逃生。2016年第四次进军珠峰,在距峰顶只有94米时又遭遇高空风,考虑到年轻队友的生命安全,夏伯渝忍痛做出下辙的决定。2018年已经69岁的夏伯渝第五次进军珠峰,终于於5月14号8点31分登上峰顶。在那一刻,登珠峰的艰辛和快乐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夏伯渝老先生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被彻底震住了,夏伯渝一生五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四次是在失去双脚,用假肢来登山,克服的困难有多大,毅力该有多顽强,这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8848米对夏伯渝来说不是数字,而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高山仰之,他的行为让我们每一个人敬佩,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距中考还有20多天的日子里,让我们也执着追求,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吧。
       伴随着下课的铃声,同学们犹如发出铮铮誓言,“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朗读的声音响彻整个校园的夜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