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陶行知》 读后感
胡晓平发起了2020-11-08
1
回复
18
浏览

《教师要学陶行知》 读后感

                     成员   胡晓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我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忧他们所忧,始终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也许,一切不那么复杂。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博大胸襟、无私情怀、奉献精神以及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从《教师要学陶行知》这本书中,我感受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及“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精神。

    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了棺材才算毕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教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态度。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不能久居。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里,重在给学生一把实用的钥匙,教学生自己以后去用,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面前的学生千变万化,面对的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一定要树立“一面教,一面学”的终生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博大胸襟、无私情怀、奉献精神以及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特别是“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精神更是值得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特别是“教学做合一”的实践精神更是值得我学习,“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教,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只有会教学生学的先生才是好先生,这和我们常说的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有异曲同工之意。“教学做合一”要“以生活为中心”,“以事为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已有经验。

     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和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许多观点都不谋而合,可以说,陶行知先生做的才是“真教育”。“六大解放”包括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解放头脑就是要让孩子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解放双手就是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因为唯有动手实践,受到的教育才是最深刻的。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指导,包括观察方法、结果分析总结等;最后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