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常青藤一样拥有舒展的生命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有感
工作室成员: 陈雪琴
“真正完全不负责任的老师少之又少,胸怀爱心却无计可施的老师比比皆是。对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在于是否负责任、是否有爱心,还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所有的工作,似乎就是在寻找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
——《剥开教育的责任》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由作家祁智主编,作者都是一线教师,也都是学生家长,书中讲的几乎都是教育现场中正在发生的故事,又不单单只讲故事,作者们善于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事件一点点“掰开”,挑出那些常常被大家忽略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层层剥离,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到问题的核心处,叙述中或自然而然地旁征博引,或用优秀教师和校长的言行来“说理”,好读,耐读,有思辨,有唤醒,一切都在自然中生成。
秋风拂过窗帘,窗外的竹林沙沙作响,掩卷沉思,我感慨良多……
“尊重”拉近心灵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名字,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符号。亲切、温柔、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有一次,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在白宫接见了一个班级的37名学生。学生们参观了白宫,并和总统和夫人交谈。当孩子们列队与总统和夫人告别的时候,总统夫人竟然叫出了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这是一份用心做的功课。那一刻,希拉里赢得了所有在场学生的牢记和敬意。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台湾的苏兰老师在南京上公开课,没有提前接触过班级的她,现场竟然亲切地叫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她一个个地打招呼,向他们问好。仔细观察,原来每个学生胸前都按要求配有姓名卡片。好细心的老师!刚刚还不熟悉的面孔,在这一声声亲切的呼唤下,平添了许多的熟稔和亲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因此和谐自然。
对于每一个一线教师来说,叫不出某个或某些学生的名字,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大可能,但如果同时教好几个班,叫不上名字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常事。还有些时候,我们本来能叫出学生的姓名,但为了省事,经常用“你”、“你”、“你”来代替。这样的“不认识”无形之中就让孩子的心灵距离讲台上的自己越来越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和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不了解儿童,讲台就会变成隔离师生的高大石墙。”叫出所有孩子确切的名字,记得他们的亮点;在课堂上,找到他们的眼睛,看着他们说话,向他们微笑点头,这真的很重要!
面对着一张或许不很熟悉的面孔,脱口而出一个清晰的名字——这是在传递一个确定无疑的讯号:我在乎你,你很重要!真实的尊重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尊重就应该从呼唤每一个不同的名字开始。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同在路上的旅人,相遇的那一瞬间,互相点头,微笑致意,一段共同的生命行程就此开始!
“期待”创造奇迹
“我们对一些不惹事的孩子,常常顾及不多,却不知道不惹事并不完全是性格使然。他们中的不少人,不同程度地自卑与自闭。但他们都是高度敏感的生命个体,一个热切的期盼,就能点亮他们心中的灯。”
在一个班级里,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孩子除了尖子生,就是后进生和调皮蛋,我们往往忽视了班集体中“沉默的大多数”。事实上,“沉默的大多数”是一个需要我们足够敏感的中间地带,因为这一部分孩子最难认清、最难记住、最容易被忽略和遗忘,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在他们身边多停留一会儿,仔细地欣赏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
孙中山先生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马丁·路德·金说: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成的。
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甚至被掩藏于表面之下。我们要用赏识之眼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美,用宽容之心去包容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缺点,用期待和信任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快乐,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喜悦。
敞开自己的心胸,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通过有心和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欣赏自己的才能。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就会看到别人的优秀,这时候,我们的惊喜也会随之而来。
“放手”让孩子去飞翔
“我们是否给予孩子太多的束缚,而唯独少了自由?我们是要给孩子飞翔的翅膀,还是要在孩子飞翔的翅膀上,拴上沉重的石头?雏鹰要翱翔天空,必定经过磨砺。但负责任的老鹰,绝不会让雏鹰在狂风暴雨和飞沙走石中学习飞翔。”
“严”与“宽”是矛盾的两面。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但老师的严并不是容不得任何过错的苛求,而是体现在对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野生森林里的大树,从来没有人为的修剪,不也都长成参天大树了吗?就算那些掉在悬崖边的种子,虽然没有肥沃的土壤滋养,又有许多石头阻挡,但小树苗还是能顺势曲折地长出自己的样子,有的甚至长得还挺高大!
一位作家在回忆自己的小学老师时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老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给了我自由,给了我自信,让我可以自由翱翔在真理的天空中,让我敢说敢写、敢爱敢恨。他是给我翅膀的人!“给我翅膀的人”,这恐怕是对老师和家长最好的赞誉了。再看看我们,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束缚,唯独少给了自由?久而久之,教师累,家长累,学生也累。
教师的工作琐碎,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繁杂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的班主任忙却是因为自己对班级事务一一过问,凡事亲力亲为:地上一片纸屑、黑板没擦干净、座椅没摆整齐、上课学生偶尔走神、下课学生间嬉笑、自习有人讲话、放学队列不齐……诸如此类的小事情,都会成为一些班主任心头上的疑云。还有的班主任“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学生出现一点点差错就揪住不放,反复“管教”。要知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错误很正常,要允许学生犯错,提醒他们并给他们自我纠正的机会。不可救药地追求完美,最终的结果是累坏了自己,管傻了学生。实际上,有些事情是不用亲力亲为的,有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还有一些事情也是不值得细究的。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智慧的做法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负责的同时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让孩子拥有舒展鲜活的生命。也许,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孩子,而让世界慢慢地改变;也许我们不能决定孩子们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影响孩子们的将来。”
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其他的目的。
孩子就应该像常青藤一样拥有舒展的生命。生命如果得到了舒展,便与社会和谐相融,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舒展,意味着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舒展,意味着保护儿童的天性,用充满爱心的期待和信任让他们努力生长;舒展,意味着在自由的空气里追求真善美,不压抑、不禁锢,尊重并呵护……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舒展并不意味着不接受风雷雨电,自然的历练会让生命更加坚韧。
剥开教育的责任,让我们捧着爱心播撒希望,怀着期待收获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