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脱颖而出
一个省的几十万年龄、阅历、知识水平比较接近的高考考生写一个作文题,写出来的东西会有多少接近的。 一个阅卷老师,一天要面对数百份这样的试卷会有什么感觉?大同小异的作文让阅卷老师头晕目眩,这样的作文能给高分吗?你的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如何使你的作文富有个性呢?据我参加阅卷的感受和平日的教学经验,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几条建议。
(一)内容要真实
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唯一的;愈唯一,就愈有个性,就愈动人 ,就愈鲜明 。作文有了真实的情感,便猎取了鲜活的生命。所以说求真实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假话、套话、空话既蒙蔽自己,又欺骗别人,即使说起来滔滔不绝,那也是虚伪的个性。学生的内心世界仿佛空山雨后盛开的梨花,不带有一点微瑕,把这份难得的真实坦荡地呈现出来,作文便具有血肉,一个沉甸甸的生命质体便跃然于纸上。此为作文个性表现的第一境界。
但有些同学为了让所写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物形象“高大”,喜欢凭空编造,任意拔高,结果真情流失,充满虚情假意。为了情节能打动人,不惜编造自己“家破人亡”、“四肢残疾”。由于胡编乱造,内容严重失实。比如写战胜挫折,就出现许多车祸重伤、丧父丧母;写心灵抉择,就有众多父母离异。考生由于缺乏生活,生编硬造时常常闹出笑话,评分也往往偏低。
2008年广东卷,在考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下面这样的例子。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被自己的好友庞涓陷害,身遭酷刑,又被投放到监狱。在痛苦之中他曾想到自杀,但在别人的劝说下,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后来他自强不息,没有轻易说“不”,不仅出狱杀了庞涓,报了仇,还写出了不朽的名著《史记》。
古代有一个书法家,他一直很努力地练习写字,他写的字很好,什么字都写,门口的墨池都被他染黑了,他练字从来不轻易说不,所以他的字很好。他写字,从来都不写“不”,他虽然什么字都写,就是不写这个“不”字,所以人们都很为他骄傲。
凡事有利皆有弊,我们不能轻易说不。比如说爱因斯坦吧,他发明了电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这似乎是利,但是他也导致了现在的温室效应,地球污染,那么这发明电灯到底是利呢还是弊呢?!
虚假不仅指矫情,煽情,做作,小题大作,或者故作高深不知所云,还指作者没有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系,或者无法使自已对现实的体验深入下去。
(二)立意要别致。
许多学生一写自己的生活总得意地用上“16岁的花季”一语,岂不知第一个这样作比的人是人才,第二个这样作比的人就是蠢才了。更有甚者,有的男同学已经到了要用剃须刀的时候了,还开口闭口“花季雨季”,就未免太俗太肉麻了。这些成天被“花季”一词束缚住了的同学,为什么没想到“我是一棵树”呢?一棵有18道年轮的树,经历了18年的风雨,已经非常茁壮了。
再有一点,即审题立意的深度问题。只有深了,你才能与众不同。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有过高的思想境界,能够透过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问题,但是平时阅读的积累和思考应该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从阅卷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读得多,思考得 少,思考得 浅等问题。如果细读材料,深入分析,结合抗震救灾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握最基本的一点:国家投入如此之重的财力、人力、物力就是救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的生命,维护国民生命的尊严。知此一点,作文的命意也就分出了高下,泛泛谈爱心,谈爱的奉献,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固然符合题意,但显然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等角度有更深刻内涵的。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并不希望学生有苦难的经历,没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从而无法写出生动深刻的文字不是他们的错,但学生平常应该多读书,掌握丰富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这里的思考不是用别人的文字和思想思考,而是应该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将掌握的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剖析,把最深层次的东西提炼出来,化为己用。
我们说立意要别致,但不能走极端。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三)材料要新颖。
写作时要敢用新材料,防止趋熟化,从而展现出文章的个性色彩。
写文章是离不开选用事例的,但我们在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选用事例如出一辙: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迁,岳母刻字;写到爱国主义,少不了举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抵制鸦片的林则徐。这些熟例你用我用,陈陈相因,毫无新意,倒成了学生们多年来的“保留节目”,制胜的法宝了。
我们以2007年高考山东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例,对考生在写作中所用的事例做一个总结,说一说这些例子的优劣。
首先是个人记忆类的,考生基本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材料发挥。按道理,亲身经历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但学生生活大部分平淡乏味,没有起伏,写出来便也缺少深度和新意,流于单调肤浅。有一篇《老宅》写得不错,文里考生写到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写到那里的人、环境,点点滴滴小事饱含着真挚的感情,不止给考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也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这篇作文最终得了50多分。
其次是民族记忆类的,考生大部分取材历史,向年代要记忆,书写历史名人、民族苦难或民族辉煌史,包括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事件,这些内容因其本身的影响已经具备一定的深度,但可惜的是,大多数考生只停留在表面,挖掘不够,文字肤浅,只写出了那些记忆不会风化,但这些记忆为什么不会风化、其作用和价值是什么,几乎很少予以剖析。这就像一个被埋没的含水量丰富的泉眼,只需要再向下挖一点点,清澈的泉水即会喷涌而出,但是考生却在泉眼之上停止了动作,令人遗憾。
最后一类是写人类的记忆,这些作文涵盖了世界的记忆,事件深刻,但作文普遍也缺少思想深度。
很明显,写个人记忆的优点还是比较突出的。
(四)结构要精巧
不少考生写作时选择议论文体裁,但选择的事例、论据往往是为了凑足字数选用的,从头至尾,一个例子接一个例子,但多个论据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属于一个层面,内容缺乏深度,结构上没有层进感。这样的作文得分也很低。
今年河北卷在具体阅卷中发现了很多具体问题,具体体现在罗列材料的现象非常典型,不能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思想内容,分析流于表面化,零散化,甚至是游离化,虽然有一个中心,或许可以称为中心,但是具体选材分析并不能紧紧围绕中心,也许感动他们的事例太多,也许思考的角度大多,总之想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或者浮光掠影,成为材料的堆砌,难以体现作为一篇成型文章应该具备的整体性。
很多人都知道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父母情》,那是一篇结构新巧,感情真挚,让人耳目一新的作文。就“家庭教育”的话题,围绕父母和女儿的深厚亲情,文章用《琵琶行》做伴奏式线索,串接了两层主体内容: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和入学后的家庭教育。形成相互印证的复式结构。选择《琵琶行》做结构线索,十分恰当,这篇歌行,既脍炙人口,又曲折有致,特别符合孩子在父母亲情关护下成长的状况;作者选择的诗句与家庭教育有着朦胧的神似,读者必然在会心中获得美的体味;全文叙事线索清晰,感情真挚动人,叙事和情感的主体,并没有被诗句所阻隔,《琵琶行》只是巧妙妥帖的协奏,丝毫没有喧宾夺主。所有这些,都体现着作者别具的匠心。
2006年上海卷作文考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握手”对象不仅有身边普通人物、社会名人,还有动物、物体和时代等人格化对象,有的还跨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有一名考生,开始想“握”李白的“手”,接着又“握”苏东坡的手……最后又想“握”姚明和刘翔的手,整篇文章像是多位名人的小传,写了很多名人,就是没写主题,结构特别一般。
2007批阅上海卷作文“必须跨过那道坎”,有位考生写了三件事:一、童年时,父亲带“我”到杭州灵隐寺去,走到大雄宝殿那道高高的门槛前,“我”停下脚步,准备让父亲把我抱过去,可是父亲却袖手旁观,非让“我”自己想办法跨过去;二、上初中了,学校离家远,要骑车,看到别的孩子骑的都是漂亮的新车,而自己骑的却是家里用了多年的一辆破旧的车,“我”觉得面子上难看,吵着要换,可父亲就是不买新的,时间一长,“我”也习惯了,有次差点弄丢了车子,“我”还好伤心,这时父亲夸“我”跨过了一道坎,跨过了心理上的一道坎;三、上了高中,“我”的成绩迅速下滑,父亲也不批评“我”,只是温和地说,你碰到新的坎了,沿用老方法怎能打败新的敌人?在调整了方法之后,“我”的成绩终于大有起色。这篇文章所写的三件事,分开来看,都很平常,但串在一起,却写出了一个善于培养孩子、深谙教育规律、掌握育人艺术的父亲的形象,而这在今天又不乏现实意义。
(五) 视角要独特
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突破习惯性的写作角度,变换视角,可以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可以用物的视角,比如2001年满分作文《百元钞票的自述》则以一张百元假钞多视角切入,即文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叙述视角,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个事件或表现同一个主题。围绕同一话题,选择多个视角,或前后对比,两两衬托,凸现主题;或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话题的不同侧面,见仁见智。
变换一下叙述视角,最大的优势是使文章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使叙述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河南高考优秀作文《因为俺是俺大亲生的》开篇是这样的:“俺是一只驴,今年十八岁,俺大说俺已经是成年驴了,俺为此兴奋得两宿没睡好觉,俺终于可以独立了!”正是因为把人写成了“驴”,文章才显得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内心独白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角。这种方法常常以“(我、他、她……)想”来表现。但多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来直接写。这种方法能清楚直接地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人物独白写作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了,这是因为人物独白形式便于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能够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为自己的高考作文赢得可观的发展分。但是人物独白要写好却是不容易的,没有对人物的熟悉,没有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只是一味的“独白”,为“独白”而“独白”,却有可能弄巧成拙。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宝钗的独白》的作者对《红楼梦》和宝钗黛的爱情纠葛十分熟悉,作者对宝钗的人物形象把握十分到位,仿拟人物的语言风格十分成功,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剧有一定的了解,笔端饱蘸悲悯与同情。因此,这篇人物独白获得满分便是自然而然的。
2006年有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你”是一只猫,考生写了对一只已经死去的猫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均为心理活动描写,文字优美动人。阅卷时一名老师给了40多分,理由是文章过于另类;另一位老师给了60分,理由是角度新颖,文字感人。按照阅卷规定,两名老师的批阅分数相差超过7分,阅卷组负责人重新批阅,最后阅卷组肯定了这篇作文,重新打分为63分。
2008年河北的一篇作文《逝者自嘲》视角比较独特:
我浮游在这人间的天上,轻盈飘逸,但心里却被痛苦与悲愤撕咬着……
昨天,5月12日14时28分,我伴着一声巨响与我热爱的生活居所一并下坠……在我漂浮的时候,我用力挥手,扭动身体,发疯似的呼喊哭泣;我想抓住我的孩子,我年仅6岁的儿子,哪怕我有即将消失在这土地上时,我也是最后一次抓起他的小手,最后一次亲吻他的额头,只要他是平安与快乐的,可却没有如愿。在我最后着地时,我看见他稚嫩的双肩被钢筋水泥的墙板压榨着……
我自嘲地向我最后的归宿奔去。
这本是阅卷标杆卷,经历了由地狱到天堂的生死过程,最初被判为四类卷,经专家组认真评阅,最后定为一类:18+18+20=56分,可以说这篇文章颠覆了一般阅卷的传统,其丰富的思想,精巧的构思,连贯的文脉,流畅的语言表达,飞扬的个性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运用角色换位,避俗出新,必须将错位后的“角色”置于事件现场,并通过对错位后“角色”的亲历亲感的描绘写出新意。同时,要注意从正面立意,如果把自己错位成名家大款,躺在别人的成就上睡大觉而不思进取;或模拟大款成天吃喝玩乐,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六)、语言有风格
语言的鲜活独特有个性,本质上就是语言运用的独创性,因而鲜活的语言决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比如贾平凹的散文《延川城》写道:“这个地方花朵是太少了,颜色全被女人占去;石头是太少了,坚强全被男人占去;土地是太贫瘠了,内容全被枣儿占去;树木是太枯瘦了,丰满全被羊肉占去”。作家有意不从正面去描写延川女性和男性的特征,物产风情,而是以花朵、石头、土地、树木来反衬,这样表达就新鲜,有独创,读后令人拍案叫绝。
现在老师和同学中有一种误解,觉得我们同学高考写作时展示个性是一步险棋,平时可以这样写,高考时千万不能这样写,弄不 好 就会被某些死板的阅卷老师判为死刑,倒不如写那种四平八稳的作文来得保险。其实,阅卷老师的观念也在变化,也不是我们想像的都是那种“老八股”,况且是 两 位以上老师为同一篇作文打分,真正有创意、富文采的作文是能够打动阅卷老师芳心的。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形成了作文定势,文字干巴空洞、平铺直叙,缺少生动性,没有意蕴,这样的作文只能被阅卷老师“客气”地归入三类下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打破镣铐,鼓励有个性、有创意、有文采的语言。
2008年浙江卷中有一篇用半文言写就的高分作文,遣词造句间,尽管有不纯熟之处,但通读下来,我们仍感觉其有一定的流畅度。古朴的语言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希望乡村既能保持古朴的风情,又能融入现代的时代精神,使乡村在发展中趋向大同。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为了使语言高雅,有意模仿了一些古文名篇,使文章有一种“言不甚俗,行文雅朴”的风格。
无独有偶,今年湖北也出现了一篇文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乾隆十三年秋,京郊尘山忽见一寺,曰薄物寺。寺中仅一僧,号细观。初时客稀,然僧断事甚明,不问一字而得知所来何处所问何求。名渐大噪,一时,车马往来,香火不断。
帝居禁城,亦好闻天下之奇事。某日得闻此僧,心下大奇,欲往究之。然童性起,易服匿名,携左右二三简车往之。……不几日,闻尘山火起,寺并僧不见如故。帝怅然良久,终致于政。天下大治。”
功力非同一般。我们不鼓励用文言写作,但羊群里冒出个骆驼,我们的阅卷老师能不大吃一惊吗?
(七) 文体要鲜明
形式为内容服务,又影响内容。今年文体中还存在很多“四不像”的形式,或者标新立异,结果在文体上显出太多幼稚甚至可笑的写法。但是在这一点上,比之前两年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还有的是文体意识淡薄,写成记叙文的,重点部分千呼万唤不出来;写成议论文的把例证当故事写,分析、说理过于苍白。所以说,无论是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最大限度的把作文的独特表现出来,例如,2008年四川卷话题作文“坚强”,一考生就使用了歌行的文体。而这种文体确实能帮助作者表达其新中的悲哀和坚强。
悲中行
四川 一考生
戊丁(子)岁,四月初八。以静其波,鸟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
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
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川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川蜀儿女多苦难,十年荒城尽眼底。……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江河有悲合,黯然神伤。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应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
有同学说,这些体裁也不新啊?那是因为你是纵向看问题,这些体裁确实已经产生许多年了,确实不是新的,但横向看起来,却与众不同,当然能得高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