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敏】王崧舟的读写观
孙彩敏发起了2019-07-25
1
回复
20
浏览

王崧舟的读写观

——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读书笔记

孙彩敏

暑假,对于教师而言当然是读书的黄金时期。 6.18当当网促销,我一下子买了十几本书,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早有耳闻,也在网上搜看了一些他的讲课视频,但是,系统的读他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这是第一次。惊叹于他思维的缜密,也佩服于他对诗意语文的独特见解,尤其叹为观止的是他对读写的超乎寻常、入心入肺的感悟。

关于读书 王崧舟说:“读书是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一样,就像呼吸一样,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生活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让读书成为你有质量的生命的一种品位。如果你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那么你就能学到文本解读的真功夫。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读书要广博,不能只读第一类书,就是教学业务类的书。还要读第二类书——文学书,第三类书——大文化书。尤其是第三类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要成为一个“杂家”。这样你的知识结构才能完善。语文老师的知识,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广与不广的问题。做到了这两点,我想,你自己有了功底之后,解读文本就不难了。

关于读书,他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第二句:天天读书;第三句:随性读书。

王崧舟把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归纳为读书——底蕴——教学。他说,因为读书,我们丰厚了底蕴;因为底蕴,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活力的灵性;因为教学,我们更加体会认识到读书的意义。

他说“不会阅读的人,只带着一只眼睛;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他一定会带上两只眼睛,一只看到文字的表面,另一只则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阅读重要的是另一只眼睛——心灵的眼睛。”

他还说:“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立志于明道,并且将读书和生命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喜悦。”

关于写作 若说阅读是一种发现,一种寻找,那么写作就是“生命留下的诗意的足迹”。

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说:“在某个生命的节点上,人会有某种独特的感悟,记下来,就会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王崧舟说“我固执地认为,写作是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正因为如此,“我的一部分生命或者生命的某一部分,已经显现为他们的模样,在他们的世界里安静地活着。” “真正的写作,乃是用自己的文字重新发现自己。生命本无意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如晴天一鹤,无远弗届,却了无痕迹。是写作赋予了生命以无限的意义。

生命在本质上,也许就是一种写作,是写作确证了人之为人的存在。在写作中我们保持着生命的敞亮,以文字的触角抵达生命的最深处,倾听自己,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

生命如诗般的远行化为写作,写作让生命留下诗意的足迹。生的神奇,死的旷远,还有老和病中的明亮的忧伤,写作总是从感动自己开始的。

写作是对精神惰性的叛逆。在浑浑噩噩间,在百无聊赖间,在麻木不仁间,写作让沉睡的自己,重新昂首挺立。我写故我在。

写作是对灵魂之光的吟咏。正是在静静的写作间,灵魂有了蓦然回首的那本惊喜:原来生活中蕴蓄着如此丰厚的诗意;原来生活并不缺少诗意,缺少的只是发现诗意的眼睛……”

在他看来,作为教师,就要“写自己的感动,写自己的困顿,写自己的震撼,写自己的遗憾,写自己稍纵即逝的灵感,写自己衣带渐宽的信念,写自己决意远航的豪迈,写自己小心翼翼的细腻,写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惊雷。我们写作,因而成为我们自己。”

是的,正是写作,听从灵魂召唤的写作,让我们,让现代人人徜徉在诗意的路上,而确证着生命的幸福与浪漫。 生命是不可逆的,因而写作也是不可逆的。一切写作都是唯一的一次。

生命是有机的、整体的,任何从生命体中拆卸的某个部分都不再具有生命体征,因而写作是有机的、整体的,写作不是拼凑、不是移植,而是一种生命的整体流淌。 生命总是对生命自身永无止境的超越。生命有限、有涯,而生命的超越则是无限的、无涯的。因而写作是永无止境的,她与生命同在,她超越了生命而与无限无涯的生命性同在。

写作可以疗伤,写作可以自豪,写作抵抗着生命的虚无,写作规避着精神的自暴自弃,写作让人沉静、让人温婉,让人理性也让人更有人性。

写作在确证自己的同时,让生命成为不朽!”

关于作文 王老师还说:我始终坚信,作文绝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没有意气的充沛,怎会有笔墨的酣畅?没有情思的委婉,怎会有表达的曲致?没有精神的练达,怎会有文字的健朗?没有体验的深切,怎会有言辞的诚恳?

的确,当代的孩子衣食无忧,却思想逼仄;见多闻广,却精神局促。生命中缺失了野性的“质”,于是我们很难看见当代孩子身上的那种不加雕琢的勃勃生气。而文字,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说到底究竟是精神的显化、生命的舞动。被圈养的生活,不可能遇见率性、烂漫、撒着欢儿跑的文字。

我们什么时候还孩子以天性,什么时候我们的作文才会遇见问竹的高古、冒雪的雄劲、散步的从容。圈养的生活,只能滋长“圈养”的文字;牧养生活,便是牧养文字的天性。” 而对于学生而言,作文,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也许,一千个写作者会有一千种回答。我以为,作文,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 周国平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道:“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时辰进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 是的,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

所以,作文真的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为了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作文!

我的感悟 很幸运,我读到了这本书。书中一些如雷贯耳的言语和穿透人心的思想,给我生命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尽的,然而我依然想尝试着整理一些想法,给我自己,给我的同行一点启示:

一、读书写作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常态。

也许我们的思想还不成体系,也许我们的文笔还很稚嫩,也许我们的作品还很粗拙,但是只要有读书,就一定有感悟,把感悟及时写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正如王老师所说,我们可以“写自己的感动,写自己的困顿,写自己的震撼,写自己的遗憾,写自己稍纵即逝的灵感,写自己衣带渐宽的信念,写自己决意远航的豪迈,写自己小心翼翼的细腻,写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惊雷。我们写作,因而成为我们自己。”

二、读书写作助你走上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

私下跟有的老师沟通,我发现,老师们都有浓厚的教育情怀,他们渴望成长,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或者说,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还有的,读了不少书,没有整理,总归不是自己的,也让自己劳而无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诠释了学与思的关系,再深入一点,就是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将走向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

目前我们初中语文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就是在读书写作中不断成长,不仅读书,写读书笔记,还两周写一篇专栏文章推送到公众号“夏都小荷”,有几个老师的文字走的更远,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思想和文字却可以永恒。

其实诗意语文也好,青春语文也好,精致语文也好,无非呈现一种生命的状态,表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生活的状态。“生命有限、有涯,而生命的超越则是无限的、无涯的。因而写作是永无止境的,她与生命同在,他超越了生命而与无限无涯的生命性同在。” 我们用思想来阐释,用文字来记录我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便可以永恒。

因为“写作可以疗伤,写作可以自豪,写作抵抗着生命的虚无,写作规避着精神的自暴自弃,写作让人沉静、让人温婉,让人理性也让人更有人性。

写作在确证自己的同时,让生命成为不朽!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