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曼:知人 知己
孙彩敏发起了2019-06-18
0
回复
7
浏览

知人   知己

任璐曼

    从第一次参加孙彩敏初中语文工作室的磨课研课活动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自己与优秀的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5月9日听了苏晓菊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苏庆端老师执教的《演讲词的写法》、徐自娟老师执教的《紫藤萝瀑布》、燕绿红老师执教的《卖炭翁》、焦培峰老师执教的《驿路梨花》、张慧雅老师和刘丽君老师执教的《陋室铭》。

    这些老师们的课都是按照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板块式”的课堂模式来进行的, 他们的课都准备的很充分,讲的也特别好,让我获益匪浅。在最后的评课环节,孙彩敏老师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对这些课进行了一一点评,也是在这个环节,让我更加震撼。

    讲课的老师们唯恐自己的课被评的不够细致,评课的老师们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孙老师更是将自己所学所悟倾情相授,我真切感受到了积极向上集体的力量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为了制作好研课磨课的美篇,杨方芳老师工作到夜里11点,孙老师也是字斟句酌的进行校对。那个时候,对于他们的这种认真程度不够理解,甚至感觉他们是太过于严苛了。

    最近,读《论语》,孔子对自己言行举止的严格要求,让我对此有了新的理解。

    近几年,孩子长大了一些,让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因此,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工作也都颇为认可,尤其是从去年接任教研组长以来,意气风发的带着我们的语文老师们进行研课磨课、课改、组织各类学生活动,看似各项工作都开展的很丰富,也总能听到一些礼貌性的赞扬。于是,我飘飘然了,开始对自己越来越“认可”。

    每次举行活动后,我也都会制作相关的美篇进行活动总结。最开始的时候,我会把美篇发到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微信群里请大家帮我修改、审核,大家也都很热心的帮我指正问题。慢慢地,指正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后来索性把这个环节就省略了。现在,每次做完美篇都是直接发到我们浅井镇中心学校的微信群里、浅井镇语文教研群里,之后就会收到一个接一个的“赞”,而且,我竟然已是习以为常。

    4月份,去河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求每天都要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做成美篇分享到学校的微信群里。白天要专注于学习、听课,晚上要整理笔记、制作美篇,休息时已是深夜,每天如此。在4月19号的晚上11:04我刚把做好的美篇分享到的学校的微信群里,间隔不到一分钟,就收到了张老师的“赞”。这个“赞”的速度让我很惊讶,也颇有怨气。

    惊讶是因为,深夜加班的不止我一个,张老师虽然身体不好却又为了工作在熬夜加班;心生怨气是因为,他竟然没有打开就直接给了“赞”,不够尊重我的劳动成果。结果,第二天早上5点,张老师就把反馈补发给了我,是我错怪了他。

    现在想来,如果是别人的随手点赞,我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气了吧!为什么张老师的这个“赞”我就不能接受了呢?因为,他不仅是我们学校的学术带头人,业务负责人,更是我职业成长路上的鞭策者;因为只有在他那里我听到的不是那些“礼貌性的赞赏”。他总能看到我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给我指出来。我也庆幸有这样一位“问责伙伴”。

    在加入了工作室一段时间之后,对他们的“严苛”有了深入的理解。孙老师一丝不苟的业务要求、精益求精的教学追求,无不令人钦佩。如今,我也如同工作室的老成员那样,期盼能够得到被“严苛”以待的机会。我也庆幸自己能够结识这样一位厚重、敬业、真诚的“问责导师”。

    在庆幸的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工作室的成员们个个都是学识丰厚、教学技艺精湛,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头顶光环的佼佼者,而我,除了空有一腔热情,还有什么呢?

    有井底之蛙般的自以为是,有盲目自大的孤芳自赏,有不求甚解的肤浅浮躁,有空空如也的头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承蒙孙彩敏老师不弃,把我吸纳进工作室,让我有机会结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们,也让我能及时反思自己的种种不足。

    知人,让我看到了优秀者的优秀;

    知己,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