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雨中漫步
夏都中心学校 孙彩敏
烟雨蒙蒙。
周末闲暇,避开游人如织的繁华时期,踏着细雨在古街漫步……
神垕古镇——中国钧瓷的发源地,禹州市人民政府着力打造的4A旅游景区,而“七里老街”更具人文内涵。
烟雨古街,并非节日,少许冷清。
撑一把伞,漫步在石板铺成的小路上,不徐不疾,那窄窄长长,曲曲折折的古街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素有“七里”之长的老街幽幽,深深,浑身上下透出古风古韵,不知包容了古今多少的荣辱兴衰。水墨画般的大背景下,石道,老街,老寨墙,老护城河,老青石板,神秘而深邃。紧张忙碌的心,慢慢的沉静,再沉静,渺远,又渺远,仿佛来到了烟雨江南。
雨是含情的。她温情脉脉,净化心灵;她催生万物,检验真情。并肩携手的同伴聊着细语,高跟鞋扣击着石板,雨滴跳动在伞面,呢呢喃喃,滴滴答答,淅淅索索,好一曲天籁之音!没有风,商铺,寺庙,酒旗,树木,就连行人,都静默在雨里,别是一番情味。
一行人,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叙古今变化,聊时代变迁。曾经在此工作过的老张担任了向导,向我们解说着这里的风俗人情,历史景观。
在老街中心,我们走进了伯灵翁庙,即“窑神庙”。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垕“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等。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被奉为司土之神;司火之神,即传说中的“金火圣母”。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寄托着窑主们对天地神灵的虔诚和敬畏。不知道钧窑主每次开烧是否都要来祭拜,我们看到的是,迷蒙烟雨中,香火依然很旺。
据说老街还有白家大院,温家大院,霍家大院,辛家大院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走进温家大院,“立德留馨”四个大字高悬在主房之上,格外醒目。主院为一进五院落,主房则为五间两层清式建筑,高大气派,整个院落结构严谨、错落有致。老张老韩抑制不住好奇心,还攀登木梯上了二楼,一览风景;不喜拍照的我,也兴致大增,拍下了我跟古建筑的美丽合影。满街的烟雨,为此行增添了别样的韵致,生发了一个人、一个家族内外兼修方能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感慨。
后来,大家还对神垕的“垕”字产生了兴致,原来这也流传着几种有趣的传说:宋时有人把神垕钧瓷送往汴京,徽宗一见,喜不自胜,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 “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后”上加了一个土字。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神垕”。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后”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背起来好,这样又成了“神垢”。
还有一说,后字原为“垕”字,下面有土墩,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避讳,将“垕”字的土墩去掉,写成“神后”。到清朝恢复原名,又写成“神垕”。
我们从传说中不难看出:神垕人民对当地丰厚的瓷土资源早已相当重视了,都渴望在神灵保佑下,窑业兴旺,经济发达。即:“神”者神灵也,“垕”古时称大地为“后土”,“神垕”即神灵保佑之地也。
对于神垕,一行人都不陌生,每年不止一次来玩。尤其节假日,带着家人,赏古玩,吃小吃,看花灯,上寨墙,已是屡见不鲜之事。而这次,在烟雨迷蒙之中,闲暇之余,闲散心情,抛却繁华,探寻古街建筑人文古韵,却收获了更多的4A景区的文化内涵。岂不快哉,乐哉?
同样的景致,同行的人物不同,心境不同,关注点不同,感悟迥异。厚重的文化底蕴,必将孕育出非凡的钧瓷人,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相映成辉。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春雨的滋润,自身的强大才是王道。
烟雾弥漫,春雨绵绵,古街神韵悠悠。返回时,雨下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