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的夏夜
孙彩敏
无风的夏,一个词形容,热!
当火红色般最后一抹晚霞,也湮没在苦咖啡似的夜色中时,我正兀自看着半开着的似花瓣的书卷。忽而门前传来了风飘来的声音,打开门,夏夜的燥热便一哄而散了。是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不约而来。
带女儿的母亲,70后,高中毕业生,自从女儿上初中后,就喜欢上了看书,是我学生的家长。三年来,一直很支持我的工作,我们情同姐妹。如今她的女儿已经考上高中,且成绩优异,被一私立高中招进了费用全免的宏志班,一家人是不亦乐乎。
带儿子的母亲,也是70后,据她说,因为特殊的经历,也因为家贫,没有上过高中。但是,家里买了很多书,喜欢跟儿子一起读,还经常听百家讲坛,听蒙曼、郦波讲古诗词,听蒋勋讲《红楼梦》。
因为两个母亲有着相同的经历——打小没了母亲,而且又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于是关系非同寻常,更重要的是,两人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渴望跟孩子一同成长。
这不,男孩要上初中了,母亲想选一个她信得过的老师,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我。虽然我知道,我还不能确定能否教到她的孩子,但是,我很欣赏这样的家长。又是一位智慧母亲!我很庆幸,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总能遇到一些让我敬重的母亲。
谈论的话题很快就由孩子到读书上。
不知怎么的我们就聊到了孔子,然后聊《论语》,聊鲁迅,聊阿Q,聊奥斯特洛夫斯基,聊保尔。孩子和大人一起,气氛好热烈。在这无风的中伏的夏夜,暑气似乎消退,蚊蝇隐去了行踪。没有世俗的家长理短,没有日常的柴米油盐,也不理会时髦和流行,甚至连客套的话语都没有,我们只谈论读书!男孩说,他在这个假期已经背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全部诗歌,女孩拿着她随身带的《高中古诗文必背》一书数了数,原来她已经背三十五篇了。怪不得呢,你看,多会利用零碎时间:随身携带,随时读背。
一个曾经到过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在美国的公共场所,孩子们一般都是自己背个包,里面放些书,大人聊天时,孩子就看书,互不影响。而今晚我们都在谈读书这个话题。两个母亲不时分享着她们读书的感受、背过的诗句、听过的经典。两个孩子不时的互相考问着,互相“卖弄”着,很有点像中国诗词大会呢。
男孩比较外向,像个小精灵,跟我没有距离感,初次见面就围着我一会儿问问题,一会儿考考我,话题越来越宽广,一点也没有要停止的意思,而且谈兴越来越浓。眼看已过十点,才在母亲们的百般催促下,恋恋不舍的被生拉硬拽的弄出我家。俩小鬼倒不像是来做客,很像是在课堂上热烈谈论呢。
女孩带来的两盆鲜花正吐露芬芳,她送我的丁立梅的《风景这边独好》一书也墨香四散。说实在的,我还真没看过梅子的书,汗颜!只是听说过她的语言很美。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女孩到九年级后作文那么唯美:语言鲜,意境美,结构巧,立意深!原来她读了丁立梅好几本书呢。临走时,她一再叮咛我,今晚一定要看。
男孩念念不忘他提的问题我没有回答出来,是关于《易经》八卦中的阴阳,以及诸葛亮不是第一个用“空城计”的人,那第一人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说下次要再次向我“发难”。这小鬼,学识渊博着呢,我得赶紧补补这些知识哩。不然,赶明儿,真教着他了,怎么让他服我?
这样可敬的母亲、可爱的宝宝,怎不让人欢喜呢?
我沉醉在没有风的夏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