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付伟峰
小升初考试中,阅读理解一直是老师、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话题,分值高、题面广、不容易把握出题点和做题的技巧。市教研室从上学期开始就加大了语文试卷中阅读的分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方式中也要吃透教材,观察变化,从偏重内容分析到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品质。
一、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提取信息”是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等)理解词义,还要通过体验加深感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找关键词句成为主要手段,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或重点句的作用。 (2)概括段落大意成为整体感知的主要方式,对重点语句、语段的含义没有很好的领会,学生综合能力难于得到有效培养。(3)只注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理解模糊,难于通过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因此,解决问题、理解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成了基本能力要素。
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呢?要有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课文特点,教给合适方法。
中心句概括法,是第二学段最常用也最简单的方法。比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中心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是全文主要内容。
过渡句概括法,如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概括出主要内容。
段意串联法,中段串联自然段,高段串联意义段。如三年级《秋天的雨》将每段的段意串联起来就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讲秋天的雨是钥匙、有颜料、藏气味、吹喇叭。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主要讲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要素概括法,主要用于写事文章。如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要素概括起来就总结出主要内容:主要讲了有一年美国大地震,一位父亲坚守信念,挖掘38小时,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事。
文题扩展法,一般用于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比如三年级《孔子拜师》,将课题进行扩展,孔子到哪拜谁为师,便可概括出文意。
要有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精心引导,开始阶段即三年级,老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将概括主要内容落实到笔头上,先写在笔记上,然后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反馈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修改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并将改后内容写到书上。教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典型课文所用的典型方法一定要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强化训练,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落实一段时间后,到四年级可以过渡到口头概括口头修改。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学习,两年达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就行。
到第三学段,随着学生浏览能力的逐渐提高,老师也要加强概括能力的拔高训练,即训练学生选择合适方法快速准确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由“初步把握”上升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除了一定利用好教材中的精读和略读课文,还可以选取同一类型的课外阅读文章进行专项训练。
三、抓住文章的主线问题,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明朗的主线。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由此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就能避免阅读问题面面俱到,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感知主要内容是前提
引导学生抓主线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第一步是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第二步用默读、浏览的阅读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只有“读通课文”才能实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只有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才能恰切寻求文章“主线”灵活切入,为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基本条件。
寻找切入点是关键
如何切入?
第一,从课后题切入。有些文章课后题提出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二学段《金色的草地》课后第二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第三学段《少年闰土》课后第二题: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主线问题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边读边画边批注。
第二,从文题切入。有些课题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题切入,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学段《奇怪的大石头》,抓住课题切入主线问题: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大石头的奇怪?第三学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课题切入:找出文中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体会这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爱。
第三,从重点句切入。有些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总起句、中心句或过渡句,点明了中心,可以直接让学生寻找这些重点句,引出主线问题。第二学段《鹅》第一段最后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主线问题是: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学段《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主线问题: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不断实践是保证
知道了抓主线问题的方法,还要不断实践。首先,在精读课堂教学中遇到适合用抓主线阅读的课文,一定不要放过。教师要整合学生、教材、自己备课的所有资源,充分体现主线教学的优越性。其次,略读课文抓主线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实践,自己运用精读中习得方法结合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的要求,抓住主线问题进行学习。最后,课外阅读要重视学生养成抓主线问题的阅读习惯。课堂课外相结合,不断实践,不断通过抓主线问题进行阅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培养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文章表达顺序,有助于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要了解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还有部分说明性文章和几篇议论文。记叙文中,要了解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写人记事文章,有抓住要素按时间顺序写的,如《北京的春节》;有抓住要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先是倒叙,再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写;有抓住人物特点的不同方面写的,如《少年闰土》;有选取表现人物典型事例来写,如《詹天佑》;有按人物情感变化来写,如《钓鱼的启示》在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同时,还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写景状物类文章,有按地点转换顺序来写,如《山中访友》;有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索溪峪的“野”》;有按时间顺序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说明性文章一般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鲸》《只有一个地球》。议论文有固定顺序,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按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来写。
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总是与学习其他内容相结合。有时与概括主要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表达顺序,总是与学习其他内容相结合。有时与概括主要内容相结合,如《秋天的雨》,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法概括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梳理出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是钥匙-有颜料-藏气味-吹喇叭。有时与主线问题相结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提出主线问题:为什么说伯父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引导学生理出文章顺序:关心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有时与文章结构特点相结合,如领悟《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结构特点是首尾呼应,同时理出文章顺序:总写美丽富饶-分写如何美丽富饶,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再总写美丽富饶。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
(一)对课题进行提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提问。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始要写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有点多余?"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杨梅果的形状好看,颜色鲜艳,味道甜美,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绝非多余的。
(三)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有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抓住矛盾处提问。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如果让学生细读这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很有质量,通过深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理解了人物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段落分行、文章内容、人物的行为等质疑。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无疑而问",二是"不思就问"。
陶行知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⑩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
五、提高阅读的速度。
默读,是最有效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人们在阅读时普遍存在默读的情况,人们常说的“一目十行”,也就体现了默读能力。
默读,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自己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平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
那我们有如何提高默读能力?
我们在训练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自己明确其要求;即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轻声带读。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所以,从二年级开始默读训练时,可以由教师轻声朗读。自己不随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由于低中年级的自己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自己跟着默读,这是与自己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
二:打好三个基础。默读训练首先必须打好独立查字典和使用字典的基础,自己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默读过程中的障碍。其次,要全面打好朗读基础。因为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就无从着手,就年级说,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就文体来说,文艺作品朗读应多些,常识性文章默读要多些,就配合次序说,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促进自己的思考;先默读后朗读,不仅要从技能技巧上打基础,更要注意从良好态度和习惯的训练上打基础。再就是要打好思维能力的基础,默读既要能通过语言文字抓住思想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这就要求边读边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要有全面的了解,是要重点深入,当然,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必须同掌握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紧密联系。
三: 默读训练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检查。由于默读时自己不读出声音,别人看不出,听不到,很大程度上是个别活动,是内心活动。因此指导默读要布置任务和提出要求,要及时进行检查,以逐步训练良好的默读习惯,保证默读质量。如要求自己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准备分析文中的重点难点;准备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准备有表情的朗读;准备复述课文……有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就可防止自己漫不经心,匆匆过目、不求其解地读,有利于养成自己边默读边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默读的指向性,提高默读质量。但要注意:一次提出的要求不宜过多,以一两项为宜。教师在默读训练中要着重抓住“读前提示―读中辅导―读后检查”三个环节。老师还可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自己边默读边思考,或者启发自己质疑等等,以进一步提高默读效果。
“默读”,更能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疑问,它还唤起了自己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