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1.汉修先生——知名儿童作家。
2.鲍雷伊——普普通通的小学生,家境贫穷,父母离婚,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因读《狗儿快乐秘诀》,成了汉修先生的粉丝并有书信往来。
(一)
鲍雷伊第一次写信给汉修先生时,只有两句话,并且还有错别字,可以说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他渴望与喜爱的汉修先生交流并成为朋友。但当汉修先生向他提出10个问题时,他反而厌烦、不情愿回答,觉得是增加了课业负担,甚至说出再也不和汉修先生写信的不礼貌语言。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那些学习普通,甚至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其实是渴望被关注的,但遇到一点“难题”就退缩不前,缺乏攻克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因此很容易自暴自弃。如果这时候没有人正确地引导,那么这些孩子很可能就真的一蹶不振了。
幸运的是鲍雷伊有一个智慧的妈妈。她让儿子设身处地地想——汉修先生都回答了他的10个问题,他应该也要回答汉修先生提出的10个问题,并一直逼着他回答汉修先生的问题,更聪明的是明明知道儿子爱电视,但电视坏了,就是不搬去修理,就这样无事可做的鲍雷伊拿起笔来一一回答了汉修先生的10个问题。结果奇迹发生了……
(二)
最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就是汉修先生提出的10个问题。汉修先生应该从收到鲍雷伊的第一封信就大致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学业一般,写作能力差。但他没有过多地开导他,反而用这简单的10个问题激发他写作的兴趣来,并在写作上给以建议,例如告诉他应该多看书、多观察、多听、多想和多写。这对于我们教师在今后的作文写作时,是不是可以借鉴汉修先生的方法呢?让孩子写别人的故事,不如写自己轻松、简单,而且更容易获取素材,在难易程度上也较合理。
10个问题是10个不同写作视角,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就像书中鲍雷伊说:“现在,我已经回答完所有的问题,却有点怀念写这些信的时光了。”鲍雷伊的写作兴趣一下激发出来了,但如果不保持下去,那写作的习惯就会很快消失。所以适当的激励和引导非常重要。汉修先生回信时寄给鲍雷伊一张明信片并写上建议——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但日记怎么写才不会令孩子迷茫失措呢?汉修先生再寄张熊的明信片并写上建议——写日记的时候假装是在给某个人写信。找一个愿意倾诉心声的人做“假”听众,这样写起日记来更自由自在,想说什么,就写什么。鲍雷伊已经习惯了写信给汉修先生,那么书中就出现了许多“亲爱的‘假’汉修先生”,小鲍雷伊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持续的提高。从原来的大白话写作到学会描写优美的风景,这不得不佩服汉修先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培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是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可老师一到讲作文就犯难,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头疼,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出示的写作题目离孩子们太遥远了?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也不会表达。如果教师再忽视了孩子的个体真实体验,一味的用篇幅数字要求孩子,只会越来越扼杀孩子的写作兴趣,截断了潜力地挖掘。同时避免孩子们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偏了,语文老师也要在写作技巧上有策略地引导。想到这时,我深感自身知识上的匮乏,方法上的单一,我需要学习和成长的还要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