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禹州市颍川实验小学 赵晓艳
教学内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心境,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出示视频,展现庐山不同角度的风光),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老师随机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师指导读出停顿和节奏,并示范朗读,让学生在停顿处用“/”作标记。
三、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1.诗写的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2.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3.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生自由回答。
4.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
5.(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岭,这就是峰,谁能来说一说岭和峰有什么区别?
6.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峰”是——高耸入云、直插云天。
师: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出示课件)想象说话。
师:再换一个角度,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
1.诗人已经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览了庐山,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说说你的理解。
2.大家说的很对,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认识,才能对庐山全貌有深刻印象。从苏轼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说,出示课件。
3.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4.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
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
(1).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诗,我们就叫他哲理诗。(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一起来读一读诗题。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
(2).大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学习吧。(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生分组学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
a..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
b.交流感受,说说这首古诗带给你的启发。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分别请三组同学上台展示。
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
1.这些诗句,咱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
(1).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的说“__________ __________。”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3).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他总是念叨着“__________,__________。”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景,想一想,选一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