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 ——《读懂课堂》读后感 入职之初,我认为的一趟好课的标准是老师会“教”,这种会“教”要依靠老师的会说、会演、会问、会引导来实现,这种“教”还要靠学生的会听、会思考、会回答、会配合来完成。一堂好课终究要靠老师与学生的巧问妙答来展现。回顾自己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在延续这样的“教”的方式呢?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必然引发被动的“学”,而这种“学”是一种非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能力的“学”,如此发展下去,我们终究是培养不出有终身学习能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假期研读《读懂课堂》这本书,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是教师的行为“教”,与学生的行为“学”以课程为依托进行互动生成的场所,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在课堂这片“原野”之上,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得以共同成长。 一、对于“学”与“教”的理解 课堂建构的最终指向在于学生的“学”,教师、教材、教学设计、课堂评价,等等均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展开,这就决定了真实的有效的课堂必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笔者认为,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学会”,学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其二,“会学”,学会符合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不是教师传递与解释知识,学生理解与习得知识,而是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与知识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 教师的“教”退居于服务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知识,创造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发展。从此视角审视可得出如下结论:有效的“教”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研究,学习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习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学习学科知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设计的专业性、科学性。 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重构 “传道授业解惑者”是自古以来中国教师的角色定位,所以中国的教师天然地扮演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好老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便是“博学多识”。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是掌控者,整个课堂的进程需要靠教师的力量来推动,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想当然的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胸有成竹地对学生进行无效的质疑问难以求呈现一个“由不会到会”的完美课堂形态。所以在有同事或领导听课的大型课堂或者表演型课堂上教室最担心的就是“冷场”,那便意味着学生没有“学会”,这必然是一堂失败的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教师是儿童学习的设计者和服务者。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的需求提供帮助,学生的思考提供引导,为学生的活动提供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结果的评价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服务中,结合教材、学习内容及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有价值的问题,在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合作,像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建议,根据教师的反馈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和评价,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唯有如此的学习,才可视为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三、新型课堂形态的初探 在《读懂课堂》这本书中,作者提及了几种在国外教育实践中被得到有效证实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简要分析。 “项目中心”的课程,是一种深度融合的课程,围绕一个项目主题,基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经验,在实践与运用中,调动学生深入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从而促动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这是一种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美实践的课堂形态。项目主题的设计需要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所涉及的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一起研讨,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融合特点,在现如今的各学科泾渭分明的知识体系内,这种合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大班额、家长素质低、低年级能否适用等等现实问题。 “协同学习”,笔者理解,其实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学习特长,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成长。这种学习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在于,“一个学生不能达到、需同伴合作才能得到解决和提升的学习课题。”“协同学习”实现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形成倾听关系和合作关系。反思自己课堂中“协同学习”实践失败的两点重要原因便是:其一,学习课题没有进行深度锤炼,不足以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二,学生的倾听关系和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对话中心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同伴对话、学生与自己对话,这些对话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彼此倾听,相互接纳,形成共鸣为前提。在对话中,彼此接触对方的声音与话语的机理,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就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以“对话中心的教学”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道,也是在大班额的现实中最具操作性的课堂模式。只是这需要教师内心始终将学生至于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教师的讲解、提问、提示等的引导作用,也是形成精彩的对话关键所在。 《读懂课堂》这本书革新了自己很多不科学的教学理念,许多观点振聋发聩。但若要将这些理念和观点落实在课堂上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