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农夫,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1.阅读《青山不老》,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2.拓展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大瀑布的葬礼》两篇同议题文章,举一反三,进一步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板贴。
2.拓展阅读同议题文章《离太阳最近的树》《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交流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浏览和默读的要求;回顾单元学习主题和读写方法;回顾前面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本课学习方法:依据单元提示,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第一板块:学习课文《青山不老》(25分钟)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分钟)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著名作家梁衡的《青山不老》,去感受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二、浏览课文,借助重点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分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大家可以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山野农夫 肆虐 山沟 植树造林 15年
奇迹 创造 绿洲 价值 造福后代
学生浏览课文,尝试用重点词概括课文内容。
总结:抓住重点词就能快速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呀,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呀!
三、对比现实和过去,感受奇迹(20分钟)
1.明确学习任务和方法。
文中有对现实山沟环境的具体描写,也有对过去山沟恶劣环境的描写,现实和过去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认真思考体会,提炼出关键词,填在表格里,完成这个表格,体会这种强烈的对比带给我们的震撼。
题目 |
主要内容 |
现在 |
过去 |
对比 体现 |
青山不老 |
植树造林 造福后代 |
|
|
奇迹 |
2.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品析语言,感悟写法。
交流“现实”:
山沟如今的环境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学生交流展示。
相机出示语句。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强调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抓修辞方法
交流“过去”:
现实中山沟树木茂盛、绿遍山野,过去的环境又怎样呢?
相机出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强调学习方法:借助注释理解、查阅资料。
师介绍资料: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这个瘦小的老人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总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文的第1、5自然段是对现在山沟环境的具体描写,第2自然段是对过去环境的描写,这些对现实与过去的环境描写是本文描写的一大特色,作者正是通过现实与过去的对比突出“奇迹”,打动我们的。
题目 |
主要内容 |
现在 |
过去 |
对比 体现 |
青山不老 |
植树造林 造福后代 |
全 波浪——比喻 如臂如股 劲挺 勇敢——拟人 …… |
肆虐 盘踞 …… |
奇迹 |
第二板块:拓展阅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大瀑布的葬礼》(15分钟)
一、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篇文章——《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大瀑布的葬礼》,这两篇文章也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同一个主题的。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指板贴),独立学习这两篇文章,看看这两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主题的。
题目 |
主要内容 |
现在 |
过去 |
对比体现 |
离太阳最近的树 |
|
|
|
|
大瀑布的葬礼 |
|
|
|
|
二、自主阅读,完成表格。
三、合作学习,探究体会。
四、分享展示交流。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就能提高学习效率,你看,我们一节课学习了三篇文章,明白了运用对比的手法,就能够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我给大家再推荐几篇这样写法的文章,大家可以在课下用我们今天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如果能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那就更厉害了!
【课件出示】
推荐阅读:
1.《鸟魂》 王小鹰
2.《家在黄河边》李春荣
3.《我的山谷曾如此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