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古诗词教学法
许昌市第十中学 黄 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诵读鉴赏古代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课标要求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所抒发的情感,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现实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但由于古诗词距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现有生活经历相差校远,所以学生对古诗词感到陌生。而传统教学中,我们只单纯采用“读读背背默默”的教学方式,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诗文变得索然寡味,使学生对古诗词敬而远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教会他们品读古诗词的方法就至关重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掌握了方法步骤,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品味诗词的文学素养定会提高。
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浅薄认识:
一、知诗人
1、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如了解李白:李白的名字在这众多的经典之中,格外显眼。龙的子孙,有谁不会吟诵几句李白的诗词,有谁不能历数几件李白的趣事?那铁杵磨成针的千古佳话,至今仍是众多学童的启蒙教材。所以,可以让学生回忆所有曾经学过或者背过的李白的诗,使学生再次感受李白的才气、李白的浪漫、李白的潇洒。并以诗集、手抄报、古诗朗诵会等形式介绍李白生平、李白古诗、李白的信仰等。 从而了解诗人。
2、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3、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4、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以警世人。
二、解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如《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释诗句
课本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语句精炼等因素存在,所以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解释、补充、调换位置、想象、品味五法。
如:1、 解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2、补充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3、调换位置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4、想象 (1)日照瀑布生紫烟。5、品味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四、创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等,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翻译成优美的短文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印象。
1、 翻译成优美的短文。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用音乐烘托环境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望庐山瀑布》多媒体投影图画,在画面中奔流而下的瀑布,气势雄壮,云霞萦绕,紫气升腾,配上悠扬的古筝,让学生陶醉其中。
五、悟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得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词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要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寨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为使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可以通过吟读来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所谓吟读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顿挫,读出诗的重音、轻声,从而吟出诗文“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而跳跃的节奏,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诗歌写的是深秋夕阳落山时江中美景,通过吟读,学生体会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景。
吟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配乐诗朗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可以让学生看录象: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惜别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这时,吟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
磅礴气势,可通过幻灯片(录象),同时伴有哗哗的流水声、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吟读,可以真正体会诗人的情感,再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更能使学生接受诗人的情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如陆游的《示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人临死时,该有多少话要讲哪?但是陆游说了什么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对加重无一挂念,唯独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因此,他嘱咐子女的身后之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信念!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不正是该诗的情感吗?这种情感正是学生要领会的,要鉴赏的。
总之,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体现了前人的智慧,承载着他们丰富的情感与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作为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的世界,让他们徜徉其中,得到浸润,于吟咏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既体现了老师的责任,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乘新教改的东风,携手学生揽古今佳句,在诗歌的百花丛中翩翩起舞,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