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你到底是什么?
朱亚超名师工作室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1
浏览

丹霞名称起源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千姿百态的奇石。 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丹霞”一词源自魏文帝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丹霞指天上的彩霞,万紫千红的晚霞之中,镶嵌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满天晶莹的繁星在云层间闪烁发光、时隐时现,形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1938年地质学家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他正式使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丹霞地貌定义演变

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

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随着研究丹霞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丹霞地貌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简洁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罗列具体的地貌形态了,而是把这些形态归结为“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类地貌”(即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学者们规定“丹崖”的高度应大于10米,“丹崖”的坡度则应满足悬崖坡的条件:55°至90°之间。高度和坡度低于上述标准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应归入红层丘陵山地中,这是划分丹霞地貌与红层地貌的界限。

 

 

形态上,“顶平、身陡、麓缓”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标准形态,陡崖则是其必需具备的特点。而颜色—红色被认为是唯一的色彩要素,所谓“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所以,丹霞地貌的基本定义就是“有陡崖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的成因

一般丹霞地貌的形成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01

第一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皱,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02

第二步: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汇集,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03

第三步: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堆,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04

第四步:山崖表面的岩石崩塌后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了石峰、石墙等地貌。再加上流水的侵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世界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在我国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丹霞美景观赏

高耸的山峰、陡峭的红色崖壁和幽深的峡谷,加之绝美的瀑布、河流、湖泊以及广为覆盖的植被,构成了中国丹霞壮美的景观。

我国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7处全域或局部由丹霞地貌构成。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评选出了“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

第1名:丹霞山(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

 

丹霞二字,总使人想到西北的粗犷,但丹霞地貌最初被发现,却是在山清水秀的广东。广东韶关的丹霞山,索性就以“丹霞”为名。正是从这里开始,丹霞地貌走向世界,成为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2名:武夷山(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武夷山集山川河流于一体,清澈的九曲溪依山傍走,曲折萦回。高耸的天游峰屹立溪间,神奇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真正的做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3名:大金湖(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

泰宁丹霞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泰宁县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代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的峡谷型丹霞。

这里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千百万年来,地壳的拉张裂陷、水蚀雨淋,风化崩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心雕筑了如今的天然美景。

第4名:龙虎山(江西省鹰潭市)

龙虎山属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峰林地貌,是亿万年来的地质作用、雨水侵蚀、流水(河流)侵蚀,加上自然崩塌残余、崩塌堆积和溶蚀成洞而塑造的大自然奇观,有武夷山的余韵、桂林山水的风貌。

第5名:资江—八角寨—崀山丹霞地貌(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八角寨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崀山,实际上这两处景观基本在一起,因为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

崀山景区原名牛鼻寨景区,因其东面有许许多成双成对形似牛鼻的石孔而得名。相传当年舜帝南巡,路过崀山,见此处山水奇异,便赐一“崀”字,意即良好的群山,新华字典因此为“崀”字作了专注。崀山由此而得名。

“巷”是此景区的特色,以“天下第一巷”为代表的大小“一线天”九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一线天群落。

 

第6名: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相较于七彩丹霞的色彩缤纷,冰沟丹霞则以“雄险神奇”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它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及 “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第7名:赤水丹霞地貌(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赤水丹霞不只是单一丹霞地貌,而是结合了瀑布、湿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是山-水-林配置最好的丹霞地貌区,是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生态环境多样、景观配置最佳的丹霞景观代表

丹霞地貌有一些表面看起来是红色的,有一些表面看起来是深灰色的,红色是丹霞地貌的本色,而深灰色是流水冲刷的结果。本文照片拍摄于丹霞山、龙虎山,观赏丹霞地貌,或许需要一种诗的情怀,也许你可以从中领略到地壳运动的神奇节奏。

详细了解我国丹霞,可移步至这里:地理赏析 | 中国从南到北的丹霞地貌,太震撼了!

丹霞山

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龙虎山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与泸溪河相伴,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丹崖碧水、山水交融,且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千古未解的古越崖墓之谜完美结合,交相辉映。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