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想要写好人物描写作文,就应该大量的阅读人物描写类文章,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影响,又互相独立,它们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阅读人物描写文章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是人物描写类写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阅读人物描写文章与写人物描写作文进行有效的契合,让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人物描写文章积累更多知识,使人物描写作文扎根于阅读的土壤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时却受到环境、自身习惯、阅读素材等问题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较少的阅读有关人物描写的文章,难以提高学生人物描写作文的水平。小学生在平时上课时只学习了课文上老师所讲的有关人物描写的文章,而课后又很少进行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进度,忽视在平日里培养学生阅读作文的习惯,以导致了学生不喜欢阅读作文,有的甚至抹杀了学生喜欢阅读作文的兴趣。
(一) 让小学生学会在观察和实践中体验人物表情变化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就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人点,并以微笑作为外资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面人物,更加深人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机,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和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影响深刻,学生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渲染外婆腰痛的任务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会更加丰满。
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小学生在阅读时,应该观察别人的写法。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 , 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此外,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退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效果好。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里留宿时失望的没有说话,此处用失望的表情来替代话语,让人印象更为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
小学生在阅读《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咀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学生应该学会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让人物更加生动。
小学生要学会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此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有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小学生在阅读人物描写作文时,应该体会到怎么观察人物的神态并准确刻画出来的方法,学会通过语言来展开人物内心世界,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有效的进行仿写,再进行适度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好人物描写作文。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