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手段。不同的教法对智力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学生中常见这种情况:知识掌握多的,他的智力不一定发展的高。究其原因,除了受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外,主要是教学不得法造成的。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一环。
只有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才能自觉的掌握知识,也只有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才能较好的发展他们的智力。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不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或者,只是某一种智力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之间就会出现偏差。
在古代,学校教学最初侧重于记忆着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呆读死记,不求甚解,这种注入式教学只能造就食而不化的书呆子,培养不出有智慧、有才干的人。后来,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这就抓住了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活动。
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主要应当抓好启发。启发就是启发思维,使学生开动脑子想问题。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状况,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而不是牵着他们走,代替他们去获取知识。严格的说,启发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它可以运用谈话法、发现法,也可以运用于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哪种教学方法,只有贯彻启发的要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动,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促使他们的智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除了要抓好思维这个智力活动的核心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和记忆等智力活动,缺乏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严重的缺陷。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的全部智力都相互配合,积极活动起来。这样,他们掌握的知识才愈加自觉巩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才愈高。
每个学生在兴趣上的差异很大,这往往是他们以后在知识和智力发展上产生巨大差异成为偏科或厌恶学习的起因和加速剂。所以教学上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有时往往因强调一致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和才能的特殊发展,这就需要弥补它的局限性。除了面对集体,获得“大面积丰收”外,应当把搞好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且设法抓好。这是使学生扬长避短、发展智力才能,特别是培养有专长、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教育改革的动向来看,发展智力已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科学知识总量成倍增长的现代,对学生来说,获得“点石成金”的指头比获得“大量的金子”更为宝贵。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