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
zhangqiong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9
浏览

       通过近几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摸索,教师讲、学生听的陈规不彻底废除,课堂上听不到学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声音,算不上一堂优质课。一个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听到学生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盛行的课堂上,我们又能听到多少学生的声音呢?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学生声音的不自觉压制,如 注意听老师讲,不要乱说! 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 说得不完整,真笨。 回答错了,站着听。 老师讲话不许插嘴,逞什么能! 有问题,下课再问! 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 等等之类的训斥。

      压制天长日久,课堂万马齐喑,学生 集体失语 。 集体失语 的学生谈何素质? 集体失语 的课堂,谈何素质教育?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出声音,这是学生的权利,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赏赐。那么,课堂上,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保证学生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通过有效方式保障学生发出 原汁原味 的声音呢?

       一、让学生有独特发问的声音

       我从小学三年级起,每上一堂语文课尽量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多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把问题带进课堂。先鼓励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设疑提问,渐渐地扩展开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现在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像个大问号,总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课堂。有时,面对孩子们的刨根问底,我也不得不 投降 你们的问题,我也答不出来了,我的知识有限,待我课后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要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又带着新的问号走出教室。让孩子们发问,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

       二、让学生有争议的声音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金口玉言,不容侵犯。学生们鸦雀无声,沉默为金。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孩子们言论自由,百花争鸣。

     在本学期的前不久,我让同学们用 如果 就 说句话,我班的小捣蛋刘 马上站起来说:

     如果有人胆敢打我一拳,我就还他一拳。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王 同学猛然站起来质疑:

      怎么能以牙还牙呢? 刘 当仁不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刚想过去教导他:你年龄太小,涉世太浅,有很多道理你还不懂 时,没想到他又站起来反驳:

       科学课上,我做过天平试验,左边添上几个砝码,右边也得添上几个重量相同的砝码才能平衡。别人打我,我就要还手。 他振振有词,我一时也无言应对。我深深地明白:孩子享有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此时此刻重点保护的不是个人的尊严,而是彻底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和盲从的那种绵延不绝的训斥和批评的声音。我兴奋地向刘 走去,拍拍他的肩膀,向他树起了大拇指,以表示对他的鼓励,然后我带头为他鼓掌,同学们边鼓掌,边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这时刘 激动得满脸通红。

       三、让学生发出思想的声音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现在的学生的确与过去不同对于前人的书,他们有自己的读法;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孩子们的思想。为人师者要持有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珍视它,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才会发出声音。譬如:

       我上《落花生》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用 种 说一句话。多数学生在种花种草、种树种庄稼上说来说去,张秀萍同学站起来,冷不丁地说:邓小平爷爷种下了开放改革的宏伟大业。 我把她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在下面打了个破折号,后面写上张秀萍三个字。然后让全班同学非常郑重地读两遍。她激动不已,两腮绯红。

         四、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声音

       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具有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课前,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小课题,组织他们搜集资料,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形成文字。课堂上,留给学生们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我出了一个让学生研究的小课题:小动物喜爱吃辣椒吗? 让学生回家后去实验,实验结果三周后在班上交流。经过学生实验观察:发现了小鸡、小鸭、小鹅吃了辣椒长得快。成年鸡、鸭、鹅吃了辣椒产蛋高。我们在喂鸡、鸭、鹅的饲料里加少量的辣椒粉,能刺激味蕾,令其胃口变好,生长率和产蛋率明显提高。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再抱着传统教育方法不放,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只要我们留给学生机会,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的,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真正地赏识学生,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们发自心灵深处的童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