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之于语文
admin发起了2018-05-08
0
回复
18
浏览

    一直以来,我认为语文本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如今却变得有些枯燥乏味而令人昏昏欲睡。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即使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才神有所体会,但仍难以言传。当前的语文课堂也是多了三种“气”,同时也少了三种“气”。一多“死气”,课上死气沉沉,气氛沉闷,教师教得紧张急躁,学生学得沉闷枯燥;二多“呆气”,学生原本闪闪发亮的眼睛暗然失色,脸上充满迷惑不解的神色;三多“暮气”,十来岁的少年,本该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像小老头似的,无精打彩,昏昏欲睡。那么,语文课堂少了哪三种“气”呢?一少“生气”,课上很少见学生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生动活泼的场景;二少“灵气”,很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灵气;三少“朝气”,少年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本应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但课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对此,我觉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


    记得曾经看过孙双金老师的一篇文章,受益匪浅。他在1995年谈了语文好课观,用16字表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今天,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去思考,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认为这就是充满生活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


    钱梦龙先生也曾明确地抛出了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干什么?现时代语文课改的观点和理念层出不穷,但我们真正的抓手是什么,到底抓些什么好?就这一点,钱老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有利,也应对他们的眼前利益(考试、升学)有利,那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有的观点认为: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这种观点在钱梦龙先生看来,它无限制地使语文教学的内涵宽泛化了,它让语文老师承载了太多的语文教学之外的工作和压力,现阶段语文课上得普遍“有点浮”,有“凌空蹈虚”的现象,不得不归咎到对语文新课标理解的偏差。


    钱老认为语文素养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具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较宽的文化视野。在这里,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
叶澜老师也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


    当前,语文教学中已普遍重视了读的问题,学生基本上在课堂上读起来了,听到了朗朗的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走入了“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怪圈。从理论上讲,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的“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通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辩证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朗读既是活的、跃出纸外的,也是综合的、融贯显现的,更是灵动的,如同给人以生命。正确而成功的朗读赋予课文以新的艺术生命,是对课文艺术的再创造。这样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在书声朗朗之时品味美。因为,其实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这样以来,朗读不仅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精神世界,而且也美化了心灵,指导了言行。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他们有效地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我觉得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些情趣和诗意,就是语言文字的种种神韵、种种情感意向因素,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需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1]在朗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会加强审美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连相贯的。朱光潜也曾说过:“美感起于形象直觉。”[2]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体味美感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


    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激活凝固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首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在专心的聆听中初步感受亲情的和谐温馨。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要求学生注意作者对田园自然景色进行生动描写的语句,仔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更进一步体味浓浓亲情发生的缘由。第三步,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适当的运用朗读技巧,把握好朗读时的轻重、高低、快慢,从而恰如其分地展现课文所表达出的浓浓亲情。第四步,讲评,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讲评学生朗读时对语音、语调、语速的把握,评学生是否在朗读中充分展现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通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五步,挑出重点段落,即第八自然段最能表现文中主题的段落,让学生反复朗读。可齐读,可分组朗读也可以单个朗读,边读边讲析、讨论,从而深刻地领会作者表达出的中年人“背”上的责任和义务,体味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第六步,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这一次朗读,建立在前五步感受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感情的把握之上,便可达到“入境”,即深入文章艺术境界,心境与“文境”融为一体的效果。还有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继而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去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并以此作为理解全篇主题思想的契机。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语文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奸妄;有的鞭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无一不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因此,在有感情朗读的同时还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之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之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3]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智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朗读,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朗读,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绪。我们应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之中,美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通过读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