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引导,而不是理想化
昨天我给学生布置课前一题的作业时,学习班长说“老师,你这样要求是没有效果的,我们的作业太多,我们完不成”。当班长这样说之后,我也意识到学生的作业确实有些多。作为老师,我们布置的作业和要求总是理想化,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作业完不成,我们说学生态度有问题,我们批评学生。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只能是应付,应付作业成为习惯后,他们就不再去思考。
教育不是依靠我们的想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就像我们不允许学生课间下课,总认为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学生毕竟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发泄。不是说不上厕所就可以不下课了。同样作业量也不是根据我们的水平来制定,作业量的多少必须进行适时关注。作业量的大小既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也要考虑作业的质量。大量布置作业只能给孩子伤害,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布置任务一定要进行调查,通过面谈和问卷了解孩子的情况。真正的教育者一定会思考受教育者的能力。教育者循序渐进,慢慢引导,才能真正的让受教育者得到实处。教育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下达的任务往往带来伤害。
教育重点在引导受教育者思考,教育的速度要慢下来。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好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作业的布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项,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精准布置作业。精准练习才能提升学生能力。理想化的教育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是教育的恶梦。现实化的教育,缓下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接近学生的水平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