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读书随笔)——安陵镇中心小学马丙新数学名师------陈燕燕
mabingxin发起了2019-07-27
0
回复
14
浏览

 

 
昨天 阅读25
 

策略一:把握教学方向

  俗话说: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我想,我们在把握好学生、把握好课堂等等方面的前提就是读好、读懂《数学课程标准》。书中说:既要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又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些也是我们许多的老师在课堂当中想要追求的吧。,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领悟其中的内涵。

  每篇教案教学目标都应当有明确的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找准准确的目标用词,准确定位,打造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我觉得书中说的就像我,心里所想课堂中要达到某种目标,就是不知道用目标动词,造成我的教学意识、教学目标模糊,往往造成重难点会跑偏、什么都是重点、拖堂、学生迷茫等现象。

  《标准》就是打开我在教学当中有疑惑时的一把珍贵的钥匙。因为书中说: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课堂教学、考试命题、评估的依据,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的实施者、教学效果评价者共同遵循的准则。看了吴正宪老师的策略一,我恍然大悟《标准》的重要性。以后要多看、多读、多研《数学课程标准》,写教案时,手不离《标准》,理论联系实际,一点一点的吃透。

 
 
 

策略二:深入解读文本

(一)解读文本

  同时,又觉得《标准》如此的重要,那么它与教材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吧,除了要读好《标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本为基础,回归课本,《标准》中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并且,书中说:教材编排一直遵循同一知识“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原则。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以教材为根,有目的的开枝散叶。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等方面,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能力,才有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书中说“在微观上要深入解读教材”。“解读”二字,是非常有深意的,不单单是像读课文那样理解题意,而是要探究设计者的意图、深入了解及备好每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容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更要做到追本溯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让学生掌握技巧,就是 “授之以渔”)。

  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几个语文教学的优质课视频与视频讲座。曾经以为我是教数学的,看语文教学方面的东西没用,通过我和同事的闲谈以及每次工作室老师们的交流,还有这次的学习,觉得语文教学是一切的基础,语文的理解能力强了,特别是语文课文分析、语文阅读及写作方面就会有所提高。自从语文课改以后,盛行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从狭隘的方面来讲,我觉得语文理解能力强了,对于数学中文本的理解应该也有所提高,甚至优于其他学生。那么理解能力,大部分来自语文教学,一本分来自生活经验,另一部分就是数学课堂老师正确的、有目的性的讲解与引导。所以个人认为语数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书中说:“要解读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对话、每一行文字都告诉我们什么。”是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怎么把课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活”起来,我们要在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找各自的办法,只要理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走了一半了。

  说到这,我想说一下我课堂中的倾向,不管是讲新课还是评讲练习的课,我不习惯让学生自己大声的读,学生多,担心有“滥竽”,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听我读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关于难以理解的或者是有意思的字词句,我先问学生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讲;关于涉及到了某种现象(各方面的),我都会先给他们解释,真的会勾起他们的兴趣。关于这些,我基本上都会给学生讲透,因为有很多时候一个知识点讲不到学生就会迷茫,有的问题甚至会影响他一辈子,不怕大家笑话,我认为我小学时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现在成为了数学教师,也想让我的孩子们少走弯路,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当中,我也很在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做的还不够,但是为了孩子们达到有一天多数学生能离开老师的讲解也能理解题意从而正确解答、会举一反三这样的程度,我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的做。

  我建议,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听听本班的语文课也是有好处的,你不仅会从 “背后”发现如何与学生相处,而且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如何设计自己的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掌控课堂等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吧。

(二)统筹兼顾

  还是书上的那句话,书中说:教材编排一直遵循同一知识“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原则。根据《标准》编排的教材,真正做到了“统筹兼顾”,有目的的将每个年级的知识串联到一起,正如书中所说: “跳出整数加减法看小学阶段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整数计算的学习是小数、分数计算学习的基础,证书、小数、分数的加减法的算例是相通的,即相同单位可以直接相加减。”“跳出小学阶段加减法计算教学,放眼初中教材:小学阶段的加减法计算是为了初中阶段学习有理数和整式的计算打基础的。”我们不仅要明白要做到所教本年级知识的连贯性,还要注意整个小学知识的连贯性,不管带着这班学生走到几年级,在讲课时都要有一个思想:为长远着想。为学生学习更深的知识打基础,为后面接你课的老师做好铺垫。不让学生作难,不让老师为难。所以,书中说:“纵向要把我知识脉络,横向要沟通知识联系,教师要做到‘脑中有数’,才能‘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数’”。那就让我们要做一个“脉络型”的教师吧。

 
 

策略三:直面学生现实

  回忆我的课堂,有时候看到学生那一张张迷茫的脸庞,我就觉得特别的伤心。尽管我如此的伤心,但我还是不敢怠慢,赶紧用另外的方法讲解。当看到学生听懂的眼神时,我给自己暗暗的抒了一口长气,你们终于听懂了!突然就觉得,端起架子,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去讲,学生反而跟我跟陌生。非得让我用非常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非常通俗的事情讲给他们听他们才明白。还是我常跟我同事说的,他们才三年级的孩子,我大部分的时候都将他们成人化了!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忽略的是他们的“学困”情况,有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我给他们拔高了,在特别严肃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觉得“上不去也下不来”。

   那次工作室研讨会上说老师送教下乡采用了“课后访谈”,我觉得这种方法对我来说很适用,单从作业上我只知道孩子们听懂了没有,可我还想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我想跟他们好好地沟通,因为有了沟通之后我就知到了课堂当中的切入点在哪里、怎样应变、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正如书中所说:“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更具有针对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回应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所以,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想要学生的学习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 “学困”情况,一定要找到他们每次真正疑惑的点在哪里。

 
 

吴老师支招

  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我认为是灵

   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我认为是经络。

   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我认为是精气神。

    三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才是教学当中鲜活的血液。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