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我用课件播放人物化的大、小三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它们为什么争吵?究竟谁说的对?来导入引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先从学生熟悉的特殊三角形入手(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计算他们的内角和,猜想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从一般的三角形——猜想验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首先让学生计算出已经测量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再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单快捷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呢?带着这个疑问,小组内讨论,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通过学生自己撕各类三角形,再把各个角拼在一起,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能拼出一个平角,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合作,进行折叠三角形,算出折成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仍然为180°,再一次明确: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以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通过帮角找朋友(哪三个角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三层练习是利用判断题,让学生加深三角形内角和的应用。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在用“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时,虽然发言的学生边说、边演示,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还是没有取得成功。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使折纸的关键,但对于学生来说,先找中位线,再进行对折,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没有对中位线的概念没有准确地认识。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选择不用语言讲解,而是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用心感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操作以正确的指引,保证学生体验成功,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询问、点拨、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存在的不足。
1、撕一撕和拼一拼环节中,没有提前组织学生标出相应的角的符号,撕下来的角学生不能正确地组成一个平角,显得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才拼出来,浪费了很长时间。
2、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头重脚轻。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外,教学设计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很多的东西是要在课堂上即兴生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握能力,做到游刃有余,不紧不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