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语文教学“九字诀”》有感
2019-06-23 阅读18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说,“”九字诀”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要重温“九字诀”,让小学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前不久,我偶尔有幸读到于永正老师写的一篇《语文教学九字诀》,让我受益非浅。
先说“读得进”。“读得进”,首先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学生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主学习”。其次是一种要求,或者说是教学目标。怎样才能“读得进”?进到何种程度呢?
对于儿童来说,第一,读懂课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更要“不求甚解”。第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下来,这一点最为重要。由于儿童内部言语机制不完善,是靠有声语言进行思维的,因此教儿童学语文更要朗读。良好的朗读不仅表明儿童对课文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而且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以及朗读课文语言的停顿,重音,声调,语气,都会逐渐影响儿童的表达,使他们的表达更具条理性,生动性。还记得我校王爱霞老师讲授《彩色的梦》这篇课文时,让孩子理解“茂盛”这个词的意思。王老师出示了一幅画。当孩子看到一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树时,当即说出“茂盛”是“高大,粗壮”的意思。但是王老师不满足,然后又提醒孩子,除了思考“形”,那么“颜色”呢?话语不多,但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机灵的孩子立刻说出“茂盛”就是“长得高大,粗壮,青翠茂密”的意思。听了孩子们的理解,我不禁欣慰地笑了。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那富有感情地朗读。王老师读完了,又一句一句的领着孩子们读,连读了几遍,孩子们把课文读的非常的流利,而且竟然有很多孩子当场都背下来了。对儿童来说,这不就足够了吗?
儿童的语文,就“读”的语文,是不求甚解地读,是出声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今天我们对儿童读的要求太高,小学生这样对对读书有兴趣就好。
再说“记得住”。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重在积累。中国的孩子一定要学国学,让中华文化融入儿童的血脉之中。张庆先生说,“学语文就好像在天上布云,云布的越厚,雨下的越大。周振甫老先生也说,学语文就得死记硬背。老师在背诵的量和时间上,都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强制性措施。
最后再说“用得出”。学语言是为了运用,但对于儿童来说,运用仅仅是初步的,第二位的。要求更不能高,课标要求儿童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把文章写通顺,写得较具体。运用,是要训练的。我们语文老师要做“语言医生”,随时随地地指出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
总之,儿童的语文是读和背的语文,重在积累。张庆老师说的好:“攒钱要紧,钱攒多了,不愁花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