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镇中心小学王爱霞名师工作室| 小学中高级如何预习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给他们课前预习的方法。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捷径。在我的班级里,我和我的学生总结了如下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在新课文预习时,难免会遇到陌生的字词。所以,讲新课的前一天晚上,我会让孩子们进行三遍默读。第一遍读后,要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文章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或者描写了什么风景,写了什么事物等。第二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文中的生字用“O”标注出,新词用“____”画出,不理解的词用“====”标明,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后标注到旁边。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读三遍。不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打上“?”。“不动笔墨不读书”,孩子们在读第三遍阅读时,我要求他们给课文加批注,边读边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初步用简洁的文字写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等到老师授新课时,学生就会对标注的地方加以注意,就能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问题彻底弄清楚。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三遍默读完,我要求孩子借助字词典把课后二类字注上音,一类字注上拼音,写上音节、部首,并组词两个,写到书上,并将文中一些优美文段摘录下来,使孩子们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上一筹。这样让学生巧记录,成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识得生字,掌握新词,就能够放声朗读了。第二天早上,在前一天晚上默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家长早饭前督促孩子进行半个小时以上的早读,从三年级开始,早读这个习惯已在我班逐渐养成。早读时,我仍然要求孩子大声朗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人、事、物、景。正所谓“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更有效果。学会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读法更加积极,效果显著。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在朗读第一遍后,我要求学生先审读这些题,带着这些问题在“读”中找答案。最后,把本课积累的好词好句大声朗读三遍以致于会背。

如果新课内容有关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我会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求课前搜集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我在布置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詹天佑的资料以及修筑铁路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课内课外的结合,学生对“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主题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体会。

叶圣陶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总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的有效预习,是从新课到理解的必经阶段,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要由易到难,由收到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
